近日,中国税务出版社联合国家税务总局江西省税务局,在上饶市逸夫小学举办“税收第一课”青少年税收普法宣传活动,为150余名学生讲解税收知识。
逸夫小学自2000年起成为江西省首家少年税校,25年来,税务部门与学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常态化开展税法教育,已累计为上万名学生普及税法知识,培养“小小税法宣传员”3600名。
“生活中处处都有税收的影子”
“修公路、建学校、做科研用的钱都是来自税收。”“税收就像班费,每个人交一点,以后大家一起用。”“税收就是爸爸妈妈把工资的一部分缴给国家”……当税务干部向学生们提问税收是什么时,学生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
“每天和孩子们打交道,我常常会被问到诸如‘火箭上天需要花多少钱、钱从哪里来’之类的问题。这表明,孩子们已经开始思考公共生活背后的底层逻辑了。”逸夫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汪晓瑾介绍,税收是孩子了解社会运行规律的生动教材,当用生活中的实例向他们解释税收的概念和意义时,能将抽象的条文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场景,通俗易懂。
近年来,上饶市税务局与上饶市信州区税务局联合组成普法宣讲团,在逸夫小学组织“童眼看税收”实践调研、“税收与生活”主题绘画等活动,以税收为切口带领学生参与了解经济社会,让孩子感受税收与生活的联结,帮助其逐步构建起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系统性理解。
“生活中处处都有税收的影子,税收就像社会运转的‘隐形齿轮’。”六年级三班学生方欣语参加“税收第一课”活动后说。
“国家通过税收把钱收上来,再用到需要的地方,比如购置健身器材、修建操场。这也让我知道,原来我们每天奔跑玩耍的地方凝结着这么多人的付出!”在“童眼看税收”活动中调研小区健身器材的建设资金构成后,六年级二班学生薛裕璇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传统教育在学生财经素养、法律意识和社会角色认知的培养方面相对比较薄弱,税法教育能够填补学生在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上的空白,对于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公民意识十分重要。”汪晓瑾表示。
“普法内容要与学生认知水平匹配”
“同学们,这是一张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发行的公债券,背面记载着以苏维埃各种税收为担保品。有了这种担保,人们就可以放心买公债了。”在“税收第一课”活动中,普法宣讲团成员、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高雨时从一张公债券开始,讲解闽浙赣苏区税收史。
“面向小学生开展税收普法时,除了要介绍税收的起源、种类、作用等基础知识外,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适度拓展,避免普法内容同质化。”高雨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普法宣讲团以少年税校为阵地,立足上饶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的特点,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都融入税收普法课程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税务干部在普法活动中增设剪纸、木雕、拓印等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技艺体验项目,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体会到税法学习的趣味性;对于高年级学生,税务干部组织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旧址打卡、税收主题研学、办税缴费模拟体验等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从知晓税法知识进阶到理解税收治理逻辑。
高雨时说:“课堂上,当提问公债是什么时,有一位同学能准确说出其定义,这让人很惊喜。但当进一步提问公债能用什么做担保时,同学们有的回答车、有的回答房,但没有同学想到税收也可以做担保,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学生的知识边界。普法内容要与学生认知水平匹配,防止普法沦为形式化灌输。”在“税收第一课”活动结束后,普法宣讲团根据学生反馈情况,修改完善活动方案与内容,为下一场活动做好准备。
从“小小税法宣传员”到税宣志愿者
学校的资料室里至今还保留着税务干部为首届“小小税法宣传员”赠送税务制服的照片。
“你看,这个是我!”在照片上找到自己后,上饶市信州区茅家岭街道常务副主任余果忙指给记者看。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余果记忆犹新。“那时,我跟着税务老师走街串巷进行税法宣传,学习到一些基础知识。如今我分管经济工作,真切感受到税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见证着税收政策如何助力小微企业茁壮成长。”余果介绍,街道经常与税务部门联合开展普法活动,现在的她延续当年的使命,继续发挥税宣志愿者的作用,将税费政策送到纳税人缴费人手中。
“我们是‘小小税法宣传员’,为家乡需要我们冲在前……”首届“小小税法宣传员”、江西卫视记者张晓琪至今还会唱《我们是“小小税法宣传员”》这首歌。“成为‘小小税法宣传员’是我小学时最难忘的事情之一,我们在全市各处演出,把税收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儿时的税宣经历也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张晓琪说,“记者是政策的‘传声筒’。我如今‘跑口’税务部门,可以用这种方式继续参与税宣活动。”张晓琪告诉记者,在解读税收政策时,她常想起当年用童谣解释复杂术语的方式,总会琢磨如何用更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讲明白税收政策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张晓琪向税务部门提出了用方言讲税法、策划税法短剧、合唱巡演等建议,继续在税宣道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