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
“布料要量准,针脚要密实,承诺的制衣工期绝不能拖。”这是我的父母经营服装店30年立下的规矩。从小,我就在缝纫机的“哒哒”声中长大,父母在我6岁的时候,开了服装定制加工铺子,靠着“一尺一寸不短,一针一线不虚”的诚信,逐渐把店铺做大。他们用量衣的尺子,也为我裁出了做人的底线:勤俭持家,重诺守信,不贪不占。
那时,我们一家人挤在浙江省桐庐县旧县镇的出租屋里,父母在镇头盘下了两间店面,经营起服装铺子,生意还算不错。店里常有顾客落下零钱和一些小物件,父母都会将它们统一收进一个锃亮的铁皮盒中,等着失主上门认领。有一次,我偷偷从盒子里摸出两角钱跑去买汽水喝。母亲发现后,狠狠批评了我;父亲回来知道这件事,也严肃地对我说:“这铁皮盒里的东西本就是别人的,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做人,都要守本分,不是自己的东西咱们不能拿。”
10岁那年,我家搬到桐庐县城郊,生意也做到了城里。有一年元旦前夕,一家单位因文艺演出亟须定制演出服装,他们听人推荐特意找到我家店里来,还塞给父亲一个装着“辛苦费”的红包,希望能在元旦前3天准时完工。父亲拒收了红包:“该收的工钱一分不少,不该收的一分不多要。”那几日,缝纫机的“哒哒”声从早响到晚,父母穿针走线、连夜赶工。交货验收那天,我看着父亲布满茧子的手,忽然觉得,干净做人不仅是量布裁衣时的一丝不苟,更是对重诺守信、不贪不占这一底线的坚守。
考入桐庐税务部门后,我负责绩效考核工作,数据统计时的每个小数点、绩效指标的每项细则,都是我严守规矩的“尺子”。面对考核评分、评优评先的关键环节,我都牢记父母裁衣时“不差分毫”的匠心,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担任组织人事股副股长后,我经常推送家风故事、典型案例给同事,与大家一起筑牢廉政堤坝。去年底,我因在富春江二桥下夺刀救人,荣获“杭州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的称号。
如今,父母早已退休,当年被磨得发亮的竹尺也已被收入柜中,但这把尺子量过许多衣服,也量出了做人的分寸。如果家风可以被具象化,那在我家它大抵就是这把竹尺的样子,那些被它丈量过的光阴,都映出了最清晰的刻度,让我终生难忘。
(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桐庐县税务局组织人事股副股长,获得2025年全国税务系统“四好党员”、杭州市道德模范、杭州市政府记二等功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