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云雾缭绕,山崖陡峭壁立,通天河切开连绵的山峦,携带着远古的神秘、雪山的气息,从山谷中迎面而来。雄浑的河水传来滔滔不绝的声音,这是长江在雪域高原唱出的歌。
通天河是长江源头的干流,它穿越高山峡谷和广阔草甸,串联起自然与人类文明的脉络。行走在通天河畔,随处可见这条大河创造的地理奇观,可以感受它承载的厚重文化和涵养出的独特生态文明。
壮美的自然地理之歌:献给天地的哈达
万里长江在不同河段有不同的名字,通天河是它在源头地区干流河段的名称。
唐古拉山格拉丹冬峰的晶莹冰水,汇集成长江正源沱沱河。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西部的囊极巴陇,沱沱河与长江南源当曲汇合后始称通天河。到治多县扎河乡七渡口,通天河与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汇合。它流经治多县、曲麻莱县、称多县、玉树市,全长800多公里,一路奔腾,创造着地理上的奇观。
治多县立新乡叶青村,大河右岸是海拔4200多米的客玉日赞神山。站在山上,只见面前的通天河从高山峡谷中稳步而来,像一条巨大的丝带,沿着对面的大山环绕出一个近乎360度的正圆,然后向着远处的群山款款而去。头顶,浅灰色的云团铺满天空,一只苍鹰在河面上空盘旋,通天河像依偎着客玉日赞神山,暂时放缓脚步,稍作调整后又在神山的注视下继续前行。俯身在山腰栈道上,流水声隐隐传来,沉稳而从容。通天河在这里流出的优美弧度,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湾”,美丽的回环像是它献给天地的哈达,奇丽壮观。
很多人知道通天河的名字,是通过神话小说《西游记》。小说中描述,唐僧西天取经,西游和东归都经过通天河。实际上,历史中玄奘并没有到过通天河,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丰富的想象。
玉树市东北20多公里处,宽阔的通天河边卧着一块黑色巨石,这是传说中的唐僧晒经石。唐僧取经归来过通天河,因为忘记老鼋托付之事,老鼋一怒把背上的师徒四人掀翻到河中,经卷全部被淹,传说唐僧就在这块巨石上晾晒经书,如今石头上刻有经文。
神话赋予这条大河瑰丽的色彩,由此也可想见,渡过通天河自古就是难题。而直门达古渡口,见证了千百年来人们与这条大河相生相处的智慧。
古渡口在称多县歇武镇直门达村,这里河道顺直,水面宽阔,两岸峰峦相连。古渡已有1000多年历史,自古就是连接青、川、藏三省的交通要道,也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渡口。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渡口架起通天河大桥,结束了自古以来夏天靠牛皮筏子摆渡、冬天等待结冰过河的历史,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它幸福桥。2012年,第二座通天河大桥建成,这座桥为玉树震后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作生命桥。2017年,通天河高速大桥建成,这是中国首条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高速公路大桥,玉树人叫它腾飞桥。大桥飞架,通天河天堑变通途,当地群众的生活也随之腾飞。
从通天河大桥顺流而下,在玉树市巴塘河口,土黄色的通天河与青绿色的巴塘河汇合,两河相汇处界线分明,成为大河奇观。从这里开始,长江有了新的名字——金沙江,继续它涛涛万里的征程,向着东海奔去。
厚重的历史文化之歌:多元文化融合的宝地
通天河一路向前,奔腾不息的不只是汤汤之水,还有千百年来从未间断的文化交流。
通天河流域自古是文化秘境,流域内古遗址、古墓葬、古岩画等文物资源丰富,玉树吉拉扎丁都普巴洞穴遗址,把人类在这片高原生活的时间向前推至4.5万年前。玉树州博物馆里,一幅幅图片中呈现的古老岩画线条清晰,画面朴拙,先民记言于石,用这种方式传达精神、表现情感。而从古至今,无论水道还是山道,无论商道还是官道,都有异彩纷呈的文化在其中传续和交流。 (下转B2版)
(上接B1版)
距玉树市区约20公里的贝纳沟,雨后山坡一片葱绿,沟口不远处,一座兼具唐代风格和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寺庙依山而建,这就是文成公主庙。
公元641年,唐太宗应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请求,派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和亲队伍到玉树后,在贝纳沟驻留很长时间,其间文成公主向当地藏族群众传授纺织、医药、开荒、耕种等技术,并让工匠在贝纳沟口的山崖上雕凿了9尊佛像。约70年后,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经过此地,见文成公主时雕凿的佛像被风雨剥蚀,于是命随从在佛像上盖一座殿堂,即文成公主庙,它是唐蕃古道上重要的文化遗存。
唐蕃古道是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到吐蕃王朝首府逻些(今拉萨)的官道,是唐代及以后祖国内地去往今天的青海、西藏甚至尼泊尔、印度等地的重要通道。古道原型出现较早,据《新唐书》记载,隋唐时,这条路从长安到青海西宁,然后西越赤岭(今日月山),经过当时的吐谷浑境内,过巴颜喀拉山到玉树,再过唐古拉山到西藏。其中从玉树到拉萨主要有东中西三条路,无论哪条路都离不开通天河。江河提供了出行必需的水源,通天河的重要渡口也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节点。
唐蕃古道还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河西走廊战乱不断,道路受阻,青海道因而兴盛。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公元4世纪在今青海高原立国的吐谷浑国,努力经营这条道路。吐谷浑人重视商业发展,长期在青海道承担着翻译、向导、护卫等中介者角色。吐谷浑国对商业经营活动不设常税,《北史·吐谷浑传》记载:“国无常赋,须则税富室商人以充用焉。”即有需要时,向商人和富裕户征收一定的赋税。这种税收规定,对于青海道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
唐蕃古道是古代西域文明、中亚文明、南亚文明与华夏文明沟通的重要通道,在唐以后一直发挥作用。如今,随着文旅发展,古道再放光彩。2024年初,与唐蕃古道高度重合的青藏中线贯通,唐蕃古道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入藏新通道。
唐蕃古道、丝绸之路青海道等在通天河流域连接成的道路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书写着文化交流的传奇。来自各方的文明对话,使这里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宝地。
和谐的生态文明之歌:共同守护江源大地
江源大地,古朴宁静。生态是这里的底色,也是这里的底气。
2015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这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家、源文化和嘎嘉洛文化开创者文扎说,在藏语中,通天河被称为治曲,意为母牛河。当地人传说,通天河是从母牛鼻孔里流出来的,它绕过无数牧场、村庄、寺庙、集镇和农田,从不造成伤害,而是利益众生。江源人秉持着从祖先传承下来的观念,遵循着生命的伦理,敬畏、尊崇、热爱这条大河,爱雪山大地上的生灵万物。
今年2月,治多县索加乡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名生态管护员执行巡护任务时,在山路上发现一只奄奄一息的小雪豹,立即报告乡里生态管护站。管护站派人接回小雪豹,驱车1000多公里连夜送到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繁育中心给它取名凌小蜇。经过几个月精心救治和喂养,现在凌小蜇恢复得很好。
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管委会综合部部长布琼介绍,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近几年发现并救助野生动物的情况越来越多,江源人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除传统观念外,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立及相关管护制度的推行,也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比如,牧民实行一户一岗制,一户有一人担任生态管护员。生态管护员经过培训,配备摩托车、望远镜等巡护装备,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生态监测,记录并拍摄野生动植物,防止盗猎、非法盗采等。
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管理处生态保护站站长肖虹说,索加乡和扎河乡目前有生态管护员4047名,每名生态管护员平均巡护草场3万亩,每月巡护22天。当地群众环保意识非常强,几乎没有非法开采和盗猎行为。
国家在财税上也给予大力支持。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每名生态管护员每月补助1800元,由中央财政支出。今年43岁的扎河乡生态管护员青梅仁增从2016年担任管护员,一年补助21600元,加上其他收入,一家人生活得很好。
绿色税制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税务总局玉树藏族自治州税务局财产和行为税科科长陈林尖措介绍,环保税有效引导企业减排。如玉树市结古排水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环保税开征后,玉树税务部门辅导企业算好环保账,现在企业采用先进处理工艺,确保污水达到一级A标准再排放,污水收集处理率稳定在98%以上,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由于减排降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玉树全州需要缴纳环保税的企业从最多时的113家下降到60家,下降近50%,每个玉树人对环境的改善都有切身体会。
在各方共同守护下,如今的江源地区,高原的自然荣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史诗交相辉映,河流、湿地、冰川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生灵万物与山河共舞,书写着生物多样性的多姿多彩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