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唐古拉山的雪峰到浩瀚无垠的东海,一路奔流不息,和另一条东方大河黄河一起,哺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
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它连贯东西、沟通南北,联结古今,交融中外,不仅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景观,而且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然地理缤纷多彩。长江流过雪山草地,吸纳飞瀑激流,连通江河湖海,大小支流辐辏四方,无数细流蛛网密布。通过京杭大运河,长江与海河、黄河、淮河、钱塘江实现水系贯通。它奔腾不息,既有“兴来逸气如涛涌”的豪迈,又有“长江水碧风不波”的澄净,呈现出缤纷多彩的地理景观。
历史文脉绵延不息。滔滔水脉背后是绵延不绝的文脉。目前,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3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41项。源头的羌藏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各具特色,交汇融合,汇集成兼容并蓄、底蕴深厚的长江文化。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筑牢文化根基、赓续中华文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大河培育税收文明。从东汉末年起,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隋唐以后长江流域全面崛起,大河浇灌出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培育了历史上的税收文明。从隋唐到宋元明清,长江下游、中游相继成为国家税赋的主要提供地。唐代诗人韩愈曾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南宋有“苏湖熟,天下足”的歌谣,明清更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走进新时代,从“税护长江”、落实绿色税制推进长江大保护,到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带来税收增加,都体现了现代税收文明在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彰显了税收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双向赋能。
为了展示长江的自然和文化魅力,结合正在推进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税收文化专刊》从本期起推出“文化中国行·长江揽胜”系列报道,撷取长江流域几个文化片区,概要式展示包括税收文明在内的深厚长江文化,和读者一起感受它的灿烂丰饶和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