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三江之源,孕育了悠久而独特的文明。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员胡芳长期从事长江青海流域文化研究,最近,本报记者专访胡芳,请她就长江青海流域文化的发展脉络、特征及其在长江沿线文化中的地位,谈谈自己的思考。
长江青海流域处于长江源头的生态与文化空间之中,这里具有鲜明的雪域高原游牧文化与羌藏文化特色。
胡芳说,从地理角度看,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主峰格拉丹冬峰,奔腾不息东流到海。从文化角度讲,长江青海流域是一块古老、神秘、圣洁的文化热土,是文化储藏量极为巨大的宝库。考古发现显示,数万年前,长江源头一带就有人类活动踪迹。考古工作者在玉树市丁都普巴遗址发现了大面积的古人类用火痕迹、石制品和动物骨骼,该遗址为时间跨度很大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形成时间可推至4.5万年前,是目前青海省境内已知最早的考古遗址。汉唐之后,长江青海流域是丝绸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京藏古道的重要通道,留存有通天河流域岩画、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勒巴沟摩崖石刻和诸多有关唐代文成公主的传说与遗迹。
长江青海流域文化具有明显的顺应自然、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特点。胡芳说,青藏高原地势高寒,人烟稀少,当地牧民在长期与脆弱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形成了这种独特的传统生态文化。三江源地区许多高山、河流、湖泊都被视为神山神水神湖,是牧民们崇拜和保护的对象。尤其是江河源头对当地牧民有着神圣的含义,他们认为保护好草原和牛羊,使水源洁净,是他们的责任。胡芳介绍,如今在青海玉树、杂多等地依然保留着不少关于河源祭祀、山川崇拜的原生态文化习俗,这些都是长江青海流域人民敬畏自然的文化表达。
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下,当地人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勤俭克制的生活方式。直到现在,三江源地区还有不少牧民以牛粪为主要燃料,这是他们合理利用自然而采取的生产生活方式。“三江源地区人民的生态保护理念与实践,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典范性和启示性。”胡芳告诉记者。
兼容并蓄是长江青海流域文化的另一大特征。在胡芳看来,青海是连接我国西南、西北和东中部地区的纽带,历史上是多个民族南来北往、交汇融合的重要通道。长江青海流域文化因此呈现出鲜明的复合性和包容性。“这是一片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土地,藏族、蒙古族、回族、汉族等在这里交往沟通、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胡芳说,不同的语言、信仰、风俗在这里交织,渐渐融为一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生态。正因如此,长江青海流域文化既具有高原文明的精神底色,又包容了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多重特征,形成了兼容并蓄、多姿多彩的文化图景。
长江青海流域具有独特的文化色彩,呈现出与长江中下游文化片区完全不同的文化景观。当地居民以畜牧业为主,生活习俗与自然生态深度融合,形成“神山圣湖”崇拜等独特的文化形态。长江青海流域文化是长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长江青海流域形成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高亢悠扬的拉依、欢快优美的伊舞、传唱久远的《格萨尔》史诗等,都深深扎根于这片雪域高原上,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文化追求和生活智慧。
近年来,随着长江文化整体研究和传承保护的不断深入,长江青海流域文化受到进一步关注。在生态层面受到高度关注的同时,在文化维度上也逐步明确了其独特定位。
胡芳说,只有把握好源头文化的底色和内涵,讲好长江源头的故事,才能更好地理解整个长江流域文化的厚重,从而更好地传播长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