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高原的非遗之花

2025年07月07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张天墨

青海省是长江的发源地,更是灿烂文化的诞生地。在这片土地上,非遗犹如深埋的种子,在牧歌中发芽、生长、绽放,映照着古老文明的温度与生命的韧性。

唐卡:“藏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是藏语,简单地说就是卷轴画,起源于公元7世纪,被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其创作题材涉及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和藏医藏药等内容。创作一幅唐卡需要金箔、朱砂、青金石等几十种矿物、植物颜料,经过各种工序,色彩长久不褪。

初夏的西宁,空气中带着凉意。午后,我们推开青海省美术馆旁边一间工作室的门——这是唐卡画家扎西尖措的画室。工作室里,有不少唐卡相关的文创产品展示销售。

扎西尖措是青海省级唐卡工艺美术大师,他来自“唐卡艺术之乡”青海热贡地区,十几岁开始拜唐卡艺人为师,后来考入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唐卡专业。

2009年大学毕业后,扎西尖措开始了创业之路。“刚开始,推销作品非常困难,资金也不充足,但我从未放弃。”凭借对唐卡艺术的追求和热爱,扎西尖措逐渐得到更多认可,目前已获得各类奖项40余项。

如今,唐卡既保留了传统创作方式,也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生。“这些年,唐卡的题材、创作方法都有创新,比如出现了绿水青山等题材的作品。”扎西尖措说,他也将在这条艺术之路上继续探索创新。

《格萨尔》:“东方的荷马史诗”

《格萨尔》史诗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传唱历史逾千年,流传于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多个民族中,是一部关于藏族传奇英雄格萨尔王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征战史。2006年,《格萨尔》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说唱艺人靠口耳相传,往往能背诵篇幅巨大的史诗段落,因此《格萨尔》也被称为“活的百科全书”。

在距离治多县县城不远的白海螺湖畔,我们见到了文化学者文扎和《格萨尔》史诗说唱艺人才仁索南。

文扎是源文化和嘎嘉洛文化研究的开创者,这些年,他多次进行三江源地区的文化考察,编纂出版了《源文化》丛书,探讨三江源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价值。

才仁索南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可以演唱420余部《格萨尔》史诗作品。在我们的邀请下,才仁索南即兴表演了一段说唱。他身穿深红藏袍,头戴格萨尔说唱帽,手捧哈达,盘腿坐在湖边,说唱起美丽的传说。他的嗓音深沉辽远,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回婉转,身边的湖水仿佛也醉心于他的故事中。 (下转B2版)

(上接B1版)

“像才仁索南一样,不少《格萨尔》史诗说唱艺人平时就是朴实的牧民,唱起《格萨尔》史诗,立即化身激情澎湃的诗人,唱起那些饱含智慧与力量的诗句如江河奔涌一般。”文扎说,他期待政府能进一步加大投入,不仅做好《格萨尔》的抢救和保护,更要支持年轻传承人的培养。

非遗在三江源绽放光彩

玉树藏族自治州有热烈豪迈的歌舞、华丽精美的藏族服饰、精湛的锻造技艺……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如今化作一项项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人的守护下焕发新的生机。

玉树州文体旅游广电局非遗科科长索南旦周,作为当地非遗工作的“大管家”,说起玉树的非遗发展情况如数家珍。

2017年1月,国家级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今年6月,文旅部公布“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区”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以玉树市为核心保护区,以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五县为重点保护区,以玉树藏族民众创造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保护内容,对区域内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目前保护区内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69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30名,设立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个。著名的非遗项目包括传统舞蹈玉树卓舞、玉树伊舞等,传统音乐玉树民歌、康巴拉伊,传统技艺玉树安冲藏刀锻造技艺、囊谦黑陶制作技艺等。”索南旦周对记者说。

近年来,国家财税支持对非遗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享受国家补助2.5万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享受省财政补助8000元。相关政策的支持,使非遗在三江源地区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生态保护区的升级,更好地把非遗与生活、旅游、教育、乡村振兴融合起来,实现了共同发展。”索南旦周说,保护非遗不是为了摆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在生活中更好地发光。玉树州非遗资源丰富,将来可以进一步用好这方面优势,“让更多人吃上‘非遗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