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军用水壶至今仍摆在我书房的窗台上,壶面斑驳,壶底沉淀着战备坑道里的矿尘。1969年,身为工兵营班长的父亲与战友一起进入沂蒙山区,开凿战备坑道。父亲是一名党员,在那些赶工期的深夜,他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的汗水。而他常提起的那句“人得给国家干点实在事”,像钢钎凿进我童年的记忆,直到1997年我穿上了税务制服,才真正读懂那句话的分量,也开始学着父亲“干点实在事”。
愿做百姓心坎上的服务者
1997年那个闷热的夏天,我入职了泰安市地方税务局直属分局,彼时的我还不是党员。入职不久,我跟着科长第一次到泰安的地下商场走访商户。商场摊位间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科长捏着税票簿,挨家挨户讲解政策。一旁的我,看到他被汗水浸透的税服上,党员徽章折射出的点点光亮,突然想起父亲军用水壶上磨损的痕迹。那道光亮更坚定了我誓要干出一番成绩的决心。
后来,我跟同事再次来到地下商场征缴税款,却遇到有商户说“钱不够”。年轻率直的我因为方法不当,与商户发生了争执。投诉电话不出所料接踵而至,科长却没有批评我,而是领着我走进了档案室。他翻开一本泛黄的学习笔记——那是他1984年工作中的学习心得,扉页用钢笔写着“为人民服务”。他拍拍我的肩说:“这是我入党第二年的笔记。我们听到的每声吆喝,都是老百姓的生计。咱穿这身税服,既要为国聚财,也要想着为民服务。”
那晚,我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了“愿做老百姓心坎上的服务者”,笔尖在纸上洇出的墨点,就像科长税服上干涸的汗渍。
把政策转化成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
21世纪初,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逐步推行,国有企业下岗证发放首日,我们一上班就有工人在门口排队咨询政策。一位抱着孩子的大姐攥着下岗证问道:“俺在中百大厦旁摆个小吃店,真能免税?”我一边帮她哄着哭闹的孩子,一边翻出政策手册逐字解释。随着指尖划过纸页,她攥着下岗证的手指渐渐舒展,眼里的疑虑逐渐消散。
那些日子里,我们还带着政策清单跑遍了辖区内的民营企业,在车间机器轰鸣中给老板们算“人头账”——吸纳1名下岗职工每年免多少税,能给企业减轻多少负担。当看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纺织厂因政策扶持重新开始招工,工人们笑中带泪时,我脑海中“为民服务”的初心逐渐具象:那就是,把政策转化成老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用专业和真诚的服务带给企业信心和支持。
在那段忙碌而又充实的日子里,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书写“为民服务”的永恒答卷
2021年,我开始担任国家税务总局泰安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税收风险管理局)局长。一路走来,个人的成长让我意识到,税收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和传承,抓好青年干部培养,是夯实税收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税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的长远之计。
记得第一次带青年干部约谈一位大企业财务总监时,对方抛出的一个专业问题一下子让这位青年干部犯了难。谈话结束后,看到青年干部沮丧的神情,我拍了拍他的肩说:“税务约谈不是博弈,而是用专业知识帮企业规避风险,筑牢防火墙。”此后,我更加意识到,青年干部培养工作十分紧迫。
2022年随着旅游业复苏,按照领导要求,我带领青年干部成立专班调研全市50余家住宿企业,运用数据穿透式分析,构建“身份核验—入住登记—税务申报”联动监管模型,形成《住宿行业税收监管模板》。在这一过程中,我和青年干部一同见证了“以票管税”到“以数治税”的时代跃迁。
2023年底,我走上新泰市税务局局长的岗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牵头制定了青年干部三年培养计划,并在基层税务分局建立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开班课上,我向学员们展示了当年老科长的学习笔记复印件的老照片,泛黄的页面中记录的是1984年的税收政策。当时的政策虽已不再适用,但字里行间的“为民情怀”永远不会过时。
从父亲佝偻着背在战备坑道打钎,到老科长伏在案头撰写笔记,再到我带着90后的年轻干部在电脑边热烈讨论……原来,初心就是这样从一代人的掌心传到另一代人的肩头,大家共同书写着“为民服务”的永恒答卷。
(作者:国家税务总局新泰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