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否写出《道德经》

2025年07月07日 版次:07        作者:凌涤

■广安茶坊

今年6月20日,华为在广东东莞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开发者大会,正式宣布仓颉编程语言开源,并将于7月30日正式上线。

随着人工智能(AI)越来越多地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最近,我和几个朋友就此交流了彼此的理解,其中就有一位朋友提到,“机器人永远写不出《道德经》”。大家在惊愕之余,也开始思考:未来机器人究竟可不可以写出具有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作品呢?

古代中国哲学注重辩证思维,哲学经典中充满了辩证思维的智慧。例如,《周易》用阴阳两种基本力量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且在变化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道家思想中,老子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观点,深刻地阐述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同时,古代中国哲学具备其内在的逻辑思维,例如墨家就对逻辑有着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名”“辞”“说”等逻辑概念和推理方法,这和古代西方哲学提出的“定义”“分类”“推理”等概念相似。

具体到人工智能的底层架构设计,目前阶段人工智能的基础是基于英语的编程。几乎所有主流编程语言都是以英语为基础构建的,拥有成熟且庞大的生态系统。英语中的拉丁字母加上阿拉伯数字在近百年人类科技发展中被广泛运用,凭借表音简单、逻辑性和数字化适配性强,推动了科技与信息的“无界穿透传播”。而以汉语为代表的象形文字依托表意深度和发散性思维,语言和文化表征更加丰沛,为人类文明保留了“多元认知维度”的拓展空间。但在某种程度上,东方文化可以很容易理解西方语境的含义和映射,而西方文化想理解唐诗宋词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优美意境,难度则要大得多。那么,汉语的逻辑性和标准性能成为另一种编程语言吗?

在我看来,如果运用完全以“汉语+阿拉伯数字”为基础的编程语言,在吸收和借鉴现有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依托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理论,通过汉字符号解释情绪、直觉、审美等英语编程所缺乏的意境参考元素,植入更加注重辩证思维的意境逻辑,可能突破英语编程带来的人工智能发展的天花板,将来用途会更加广泛。如此一来,新的认识界面的打开,将会使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丰富,也会出现对于哲学新的思考。

所以,人工智能并不是莫测的存在。目前已有机器人尝试着进行文学创作,例如写中国古诗词等。也许发展到未来某一天,机器人学习和模拟古代中国哲学的意境逻辑思维,通过感知、思辨和预测,也能写出一部人工智能版的《道德经》。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庄河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