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可能逼反了水泊梁山

2025年07月07日 版次:08        作者:马泽方

《水浒传》中有四大奸臣:蔡京、高俅、童贯、杨戬,这四位历史上确有其人,也确实被描述为奸臣。在《水浒传》中,杨戬出场次数不多,仅以太傅身份参与了蔡京主持的几次有关梁山的会议,在最后一回提出了毒杀宋江、卢俊义的计策。但在历史上,这个生为太傅、死封国公的宦官,可能才是逼反梁山的始作俑者。

杨戬是个宦官,久在内廷,宋徽宗继位后逐渐受到宠信。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杨戬担任彰化军节度使,后又历任镇安、清海、镇东三镇节度使,由检校少保升至太傅。

杨戬在史书中的记载就是横征暴敛。宋徽宗时期,杨戬掌管后苑作。后苑作本是管理皇室生活的内廷机构,但宋徽宗穷奢极欲、入不敷出,后苑作也成了皇帝的敛财机构。《宋史·宦者三·杨戬传》记载,有个叫杜公才的胥吏向杨戬献计,制定法令追查老百姓的田契归属,即从甲到乙,从乙到丙,辗转追究,直到没有证据证明田契的归属后,就说这块土地是公田,并推测土地产量,增加租赋。公田制是宋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公田属于国家,交给老百姓耕种,老百姓要向国家缴田租。

此外,杜公才还建议在汝州、开封的东部和西部以及江淮地区,搜求废堤、弃堰、荒山、退滩及大河淤塞的土地,将其全部纳入公田,强迫百姓租佃。公田的田租额确定后,即使日后土地被河水冲毁不能耕种,农民租佃需缴纳的租额也不减免。

据《宋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十八记载,杜公才向杨戬献言汝州有地可从私田改为公田,“皆按契券而以乐尺打量,其赢则拘入官”。何为“乐尺”?《宋史·方技下·魏汉津传》记载,有个道士叫魏汉津,本是蜀中戍卒,自言拜仙人为师,蔡京将他推荐给宋徽宗。魏汉津以宋徽宗手指的长度重新制定了调整音律的尺度,即大晟乐尺。大晟乐尺本来是用来调整音律的,但宋徽宗下令将大晟乐尺作为国家度量衡在全国推广。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郭正忠考证,北宋通用的太府布帛尺长约31.3厘米、官小尺长约31.7厘米、营造官尺长约30.9厘米,而大晟乐尺长约30.05厘米。可以看出,大晟乐尺比当时通用的尺要短。杜公才抓住这个机会,用大晟乐尺来丈量土地,相同的土地丈量出来的尺数就要比原来多一些,多出的部分就被划为公田,老百姓就要缴公田钱。也就是说,老百姓又凭空多缴了一笔税。

《宋史·食货志上二》记载,杨戬经过一系列操作,新增公田34300余顷,老百姓缴完公田钱,正税都缴不起了。

打完土地的主意,杨戬又打起水上的主意。筑山泺是古时的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百姓在这里捕鱼为生。杨戬按渔船来定税额,向筑山泺的渔民征税,有不缴税的就以盗窃罪抓捕。当地在正常的税赋之外又增加租税定额十多万缗(货币单位,宋代1缗为770文钱),而水旱灾害时的免税规定,在这里也无法兑现。

此后,杜公才由胥吏被提拔为正五品观察使。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杨戬死,被追封为太师、吴国公。可以看出,宋徽宗对杨戬还是很认可的。

学界目前认为筑山泺很可能就是梁山泊,梁山泊在文献中也作梁山泺。从五代到北宋末,黄河曾经有三次大决口,滚滚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梁山泊今已不存,古梁山泊位于济州、郓州之间,《水浒传》里宋江就是郓州人。梁山泊的百姓靠水吃水,打渔为生,杨戬却连这都不放过,按船征税,不缴税的就按盗贼论处。终于,走投无路的老百姓揭竿而起,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起义。

再过8年,北宋就灭亡了。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