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通过印花税“智能体检表”,国家税务总局常熟市税务局发现,江苏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存在未申报采购买卖合同印花税的情况。税务干部立即调取发票数据与申报记录进行比对验证,并核实相关合同,最终确认风险,补征该企业买卖合同印花税及滞纳金合计53.25万元。
“智能体检表”是常熟市税务局对印花税开展精准监管的一项探索。根据2022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印花税的计税依据通常为合同或凭证所列金额。但是在实务中,部分纳税人仍沿袭印花税法实施前的核定征收习惯,单纯按照销售额申报印花税,导致印花税少报漏报情况较为普遍。基于此,常熟市税务局优化传统印花税风险指标数据规则,建立商品和服务税收分类编码(以下简称商品编码)与印花税征收品目的关联关系,构建印花税“智能体检表”,有效堵塞了监管漏洞,显著提升印花税监管质效。
一个“新发现”让风险识别更精准
商品编码是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制定的19位数字编码体系,用于增值税发票开具时关联商品或服务,规范税收管理并实现数据统计分析。常熟市税务局在实践中发现,商品编码与印花税征收品目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印花税征收品目中的买卖合同、承揽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同、租赁合同、财产保险合同、仓储合同、产权转移数据等均能在商品编码中匹配到对应的分类科目。例如买卖合同主要涉及货物交易,在开具增值税发票时,一级分类编码一般选择1(货物);运输合同主要涉及运输服务,在开具增值税发票时,二级分类编码一般选择301(交通运输服务)。
“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利用财务报表、税费申报表数据设置的常规印花税风险监管指标,可以通过比对增值税发票中对应商品编码的发票金额和对应印花税计税依据的差额,更精准、更全面地识别纳税人少缴印花税的风险。”常熟市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龚婷瑜介绍。
常熟市税务局创新建立印花税征收品目和商品编码的数据规则,通过关联商品编码和印花税征收品目,构建了基于发票数据和商品编码的八大类印花税风险监管指标。比如该局创新设置的“发票货物金额与买卖合同计税依据偏差率”指标,该指标差异率超过30%,就说明企业存在少缴买卖合同印花税的风险。
一个“新口径”让风险指标指向更准确
常规的印花税风险指标主要基于财务报表、税费申报表年报数据,通过建立年报数据和对应印花税征收品目的数据规则识别印花税少缴风险。但年报数据仅仅体现期初期末的变化,无法体现年度间的数据变化,导致风险识别的精准性和全面性有所欠缺。“例如纳税人在年初年末短期借款均为0,但在年度中间发生了借款和还款行为,常规的印花税风险指标扫描结果为短期借款增加为0,无法识别年度中间纳税人短期借款增加的情况。”常熟市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股股长刘建生说。
为全面提升印花税监管质效,常熟市税务局对基于财务报表、税费申报表的传统印花税指标进行再分析、再升级,将取数口径改为季报数据,将风险指标的数据口径从年报的2个,拓展到季报的8个,按季扫描风险指标,让风险指标指向更准确。
指标优化后,常熟市税务局在今年5月的扫描中发现,江苏某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新增短期借款2.05亿元,并于2024年第四季度偿还,但截至2025年5月,企业申报的借款合同印花税计税依据为0,企业存在未缴借款合同印花税风险。税务干部推送风险提醒及政策要点,指导企业开展自查整改。“税务局的风险提醒,让我们发现了印花税申报漏洞,及时按照税法规定进行补正申报。”该公司办税人员说。
一个“新模块”让监管分析更高效
重构和优化印花税监管指标后,为了方便税务干部查询单户纳税人印花税风险信息,常熟市税务局在江苏省税务局税收大数据管理平台的智能分析功能模块中,嵌入了一张涵盖各印花税品目的“印花税智能监管报表”,税务干部只要输入纳税人识别号,系统仅需运行数秒,就能一键生成企业的印花税体检报告,直观地发现印花税涉税风险。
最近,常熟市税务局对全市近三年的印花税征收情况进行风险扫描,按照税款差异值设立“红黄蓝”三色预警等级,红色预警风险等级为高,黄色预警风险等级为中,蓝色预警风险等级为低。风险管理部门根据风险预警等级采取纳税评估、提示提醒等风险应对措施。2025年6月,常熟市税务局对触发红色预警的50户高风险纳税人实施纳税评估,查补税款超3000万元;对触发黄色、蓝色预警的152户中低风险纳税人进行提示提醒,纳税人自查补缴税款超2000万元。
此外,为了提升税务干部工作效率,常熟市税务局收集、分析基层业务需求,在智能分析功能模块中开发了“税费智能监管”模块,将企业的各主要税种、历年的申报数据、上下游发票数据等22类数据进行整合,开发了14个智能分析主题、32张智能监管报表。其中,部分分析主题增加了批量取数功能,部分税种内置风险指标,精准生成疑点数据。“通过该模块,我们对企业的各类申报数据、风险指向情况可以做到一次查询、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分析效率。”刘建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