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全球视角下的公共财政学

2025年07月09日 版次:08        作者:张克中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其代表作《三体》中,描述了人类在外星文明入侵的威胁下,逐渐打破民族与国家的壁垒,从最初组建跨国联合作战中心,到设立行星防御理事会,最终建立起太阳系联邦,齐心协力应对地球文明前所未有的危局。

这在某种程度上映照了当下全球面临的危与机。近年来,国家间贸易摩擦不断,凸显了深度全球化时代经济的复杂性。财政学作为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融合,本身具有跨学科的基因。有观点认为,在经济学实证主义的影响下,财政学逐渐成为经济学的分支——公共经济学。一些财政学的研究聚焦政府收入、支出和预算这些“狭窄”的经济活动,长此以往,会不可避免地落入“国家辖域观”的窠臼,使得财政学在应对全球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变化趋势时,会面临“反应滞后”的问题。

回应全球化的挑战,财政学需要从全球视角思考如何应对,通过官方发展援助以及对流动资源征税等方式为全球治理提供财政资金支持。近年来,笔者受阿特金森、考尔等学者的研究启发,试图把财政学的研究拓展到全球层面,并将相关思考撰写为《全球公共财政学》一书,以期在中国深度参与国际经济的当下,为相关研究者、从业者提供理论参考。

笔者对国际关系领域开展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为理解全球公共财政提供跨学科的视角。全球公共财政学的构建,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全球公共财政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为全球公共产品融资?支出的效率如何保障?在没有全球性政府的世界如何构建全球财政框架体系?

为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全球公共财政学》一书从全球化进程出发,阐述了面对全球性挑战,亟待新的思维与理论指导,应拓展思维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分析框架。书中从国家层面考察了财政学的起源与发展,梳理了宫廷理财学和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现代财政学、国际财政学和全球公共财政学的演进脉络,将全球公共财政定义为基于个体自身利益、利他主义或者道德伦理等原因,为支持全球公共政策而采取的财政资金流动与使用行为,并进一步归纳了全球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通过吸收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书中从政治哲学、国际关系理论以及经济学理论三方面出发,探讨了全球公共财政学的跨学科理论基础,从理论上探索全球协调合作之道,围绕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与融资、全球税收竞争与合作、全球财政金融协调、全球不平等和对外援助展开论述,并对全球财政学的未来进行展望。

尽管本书将目光转向国际,从国际关系的层面进行全球财政学研究,但这并不是呼吁放弃国家作为分析单位的财政学。全球公共财政学是财政学的一个分支,只是其研究范畴拓展到了全球。笔者希望以本书为开端,尝试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与变革,从学术领域助力建立完善具备全球视野的财政框架,为应对全球经济格局变化贡献财政学科的智慧。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