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与监管并重

引导银发经济健康发展

2025年07月11日 版次:05        作者:王萌 朱媛媛 本报记者 王善宏

【新闻回放】近期,北京、上海、山东和辽宁等多个省市发布相关文件,围绕推动银发经济园区发展、支持养老领域科技创新、拓展银发旅游服务业态、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了系列举措,着力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

前不久,Y803次京津冀沧州旅游专列满载108名在京老年游客驶向河北,车内配备控糖餐食、恒温供水系统、紧急呼叫装置、随行医疗团队及适老化车厢,成为京津冀文旅康养融合的缩影。

今年上半年,北京已开行多趟“银发专列”,近4000名银发族坐着专列打卡美丽中国。这流动的风景线背后,是“银发浪潮”的到来。今年3月20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北京市全市常住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5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万人,占比23.5%;65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35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7万人,占比16.5%。

随着老年人口总量不断增长,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构建多层次、精准化的养老保障和服务供给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几年,北京市出台了多个涉及养老服务和银发经济各个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政策文件,着力构建与老年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相关保障机制。今年初,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培育新型消费,积极发展银发经济。

在北京与银发经济相关的经营主体中,地方国企北京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典型代表。目前,该企业已在全市布局243个养老服务站点,形成“东西南北中”全覆盖的养老服务网络。旅运企业代表为中国铁道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其面向中老年游客开通“京和号”“京藏号”专列,配备有氧车厢与医护团队,全年开行频次增至6趟。普惠服务商方面,朝阳区“小爱食堂”通过“微信群线上订餐+爱心骑手配送”,为出行不便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劲松街道则借助“数据+AI”智慧养老系统变革传统模式,通过建设“老老人”基础数据平台,构建动态分布地图、AI健康管家及需求标签体系,为高龄、独居、失能老人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并与北京按摩医院合作建立“社区筛查—门诊干预—居家追踪—方案优化”的慢病防控闭环。

不难看出,目前,北京银发经济发展已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技赋能”的多元主体格局。这些主体共同构建了覆盖“医、食、住、行”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银发经济从单一照护向综合消费转型,也映射出银发经济产业正面临从基础养老向品质享老的关键跃升。

然而,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养老服务业具有投入大、回收期长、利润率低、公益性强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北京市银发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难掩深层次挑战——当前银发经济发展存在供需矛盾,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市场细分欠缺,难以精准契合不同老龄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从全国来看,相关统计报告显示,受银发经济微利性特点的影响,目前还存在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不够高、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待强化等问题。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夏杰长撰文表示,需借助政府力量以实现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供需平衡。其中,政府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直接且有效的手段,是发挥好财税政策“指挥棒”作用。

从税收角度看,有效激发银发经济相关经营主体发展活力,并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需秉持“扶持与监管并重”的原则。一方面,税务部门需落实好现有优惠政策,提升政策直达快享效能。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完善政策体系,精准适配新业态发展需求。从支持科技创新、鼓励服务升级、促进普惠供给、便利跨区域服务、吸引社会资本等维度,前瞻性地审视和完善现行税收政策框架。与此同时,税务部门应顺应“以数治税”的大趋势,强化同民政、卫健、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建立常态化数据交换机制,加强对银发经济行业新业态的合规管理,重点防范虚报资质、套取税收优惠等行为,为银发经济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