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在税收工作岗位上耕耘了40年的老税工。回首往昔,我深感自豪,因为我将自己的青春、知识与力量,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我挚爱的事业。一路走来,我亲身见证了税务事业的蓬勃发展,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段在税务所度过的岁月。
从上门收税到主动缴税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从邯郸地区财贸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邯郸市涉县的一个乡镇税务所。那时的办公条件比较简陋:全所只有两间平房,其中20平方米的房间是大家的集体办公室,另一间小屋子既是所长办公室,也是他的宿舍。税务干部晚上睡觉要借宿村里的民房,吃饭问题是所长协调镇医院食堂解决的。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怀揣着一股劲儿,立志要把税收工作做好。
收税是税务所的重要工作。那时,每月1日—7日是征期,这是基层税务所最忙碌的时候。所里每人负责一个乡镇的税收征管,被称为专管员或片管员。
那时候的收税方式和现在纳税人自行申报缴税不同,需要税务人员上门收税。上门之前,税务人员从所里会计那里领一本完税证(每本50份,一式三联),然后步行或骑所里的老旧自行车,或坐公共汽车到纳税户处,计算应缴税金,然后收税、开具完税证。记得有一次,同事老赵在下户收税时不慎丢失了半本空白完税证,意识到事情严重性的他心急如焚,沿途寻找,幸亏后来好心人捡到归还。他深感愧疚,在随后的全所大会上主动作检讨:“我是农民出身,完税证就如同我们种田的农具,我怎么能如此粗心大意,把这么重要的农具都丢了呢?”老税干对税收工作倾注的真情令我动容。
现在,税务人员骑着自行车去征税的情景已经成为历史,电子形式的完税证明再也不会落在乡间田埂上。从税务人员上门收税到纳税人主动申报缴税,税务事业的大树不断蓬勃生长,郁郁葱葱。
“做好税收工作,需要腿勤手勤嘴勤”
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下乡收税都是我们雷打不动的任务。记得1988年冬季的一个征期,有一天大雪纷飞,路上是厚厚的积雪。我肩挎装有税票的皮革包,深一脚浅一脚踩在雪里,一路上摔倒很多次,3个多小时后才到了我负责征管的乡里。天气虽然严寒,但我却浑然不觉,到了乡里只觉满头热气。
下乡收税,常常要爬山越岭、风餐露宿。记得有一年夏天,天气异常炎热。所里开展农村零散税收征收工作。我与另外3名同志组成一个小组,我担任组长。我们骑着自行车,穿梭于5个村庄之间,头顶烈日,挥汗如雨,一干就是半个月。在完成任务回所的路上,我不慎在一处陡峭的下坡路上,摔下十几米深的山崖,把同事们吓坏了。他们在山崖下找到我,赶紧扶起我,用自行车把我推到公社卫生院,我的头部缝了5针,所幸伤得不太重。现在那道伤疤还在,我每次洗头摸到那道伤疤,总会回忆起那段下乡收税的时光。
收税并不容易。俗话说得好,“除了性命,就数出钱疼”。要想获得商户和群众的理解,首先自己要端正工作态度,讲究工作方法。说到这方面,我总想起我当时的所长兼恩师王所长。我刚到税务所报到时,他就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要想做好税收工作,就需要你腿勤、手勤、嘴勤、细心且有耐心。”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我对老所长的话越来越有体会:腿勤就是要挨家挨户地跑;手勤就是到商户那里,需要帮忙时就要伸出援手;嘴勤则是要不厌其烦地宣传税法、政策,与纳税人多沟通;细心是在执行政策时不偏不倚,计算税额要精准无误;有耐心则是不急不躁,既要收好税,又要赢得商户的理解与支持。
时间长了,我逐渐认识到税务工作并非仅仅收税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涵养税源、培植税源。那时乡里、村里投资上项目时,税务所会主动参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把税收政策、税负讲清楚。当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时,税务所会按规定提醒其申请办理税款缓缴手续,符合税收减免政策的,税务所更是积极为企业办理。这让我们赢得了商户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如今,我国税收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依法治税的氛围日益浓厚。而那段在税务所度过的悠悠岁月,如同一坛陈年老酒,愈发醇厚,成为了我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国家税务总局邯郸市税务局稽查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