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王茂盛与几名长城爱好者一起,徒步走在山西省朔州市与忻州市交界处的山路上。前面不远处蜿蜒起伏的石砌墙体,就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几段明代早期长城遗迹。
王茂盛是国家税务总局朔州市税务局退休干部,他与长城有着不解的缘分。少年时,他常在长城的残垣断壁边玩耍;工作后,他奔波在税收一线,利用业余时间研究长城;退休后,他把更多时间交给了一段段古老的长城。在王茂盛眼里,古老的长城是沉睡在风中的历史,是三晋大地上的文化根脉。
研究长城30年
1994年,王茂盛由财政系统转入朔州市山阴县地税局。此后,他长期在基层税务所工作,担任第六税务所所长兼县局稽查局副局长期间,他牵头制定对煤炭企业的税收管理方法,及时掌握相关煤炭企业产量,保证税款应收尽收。
2024年初,王茂盛从朔州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退休。对大多数人来说,退休意味着人生步入慢节奏,可以游山玩水,闲话家常。但王茂盛退休后更加忙碌了,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投入到相伴自己30年的爱好——长城研究。
朔州市地处山西省北部,自古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碰撞交融之地,长城是朔州市一张亮眼的名片。据统计,当地现有长城各类遗存共计1649处,长约327公里。
“长城就是我家乡。”王茂盛是朔州人,爬长城、登墩台,是他快乐的童年回忆。随着年龄增长,王茂盛对长城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亲近好奇,到逐渐意识到它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他开始有意识地查阅资料,留心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墩台、墙砖和残迹。
“小时候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越长大越发现它承载的东西太多了。”王茂盛说。正是这份根植于乡土的亲近感,让他在青年时就踏上了研究长城、守护长城的道路,一走就是30年。
这些年,王茂盛阅读了不少研究长城的专著,结合地方志,他开始研究不同历史时期长城修筑工程、布设防御体系以及民族交往情况。大量的阅读,为他日后的实地考察打下了基础。
3个月徒步走完327公里明长城
要真正读懂长城,仅靠案头书本远远不够,唯有走进山野实地踏查,才能获得更直接的感知,徒步实践是研究长城文化、领悟长城精神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2023年,为了进一步了解早期长城和明长城的区别,王茂盛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实地行走。从那年冬天起,他用3个月徒步走完了朔州市境内327公里的明长城。3个月,他的体重从75公斤降到60公斤,他却从未言苦,沉浸在对长城的热爱中。
在徒步过程中进行实地考察,是非常艰辛的探索。山阴县现存明代内长城29467米,齐长城6078米,总计35545米,大部分分布于恒山余支翠微山系,山高路僻,地势险要,考察难度极大。王茂盛与其他长城爱好者一起,通过几年努力,基本弄清了山阴县分段长城的所有构造及附属设施的体量遗存情况——烽火台118座,墩台56座,堡城18座,分列于全县12段长城附近。
2024年,王茂盛徒步考察并摸清了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段全域300多千米明代“大边”和“二边”的分布走向和建筑形态,基本确定了“两镇三关”长城的体量和遗存。
这些年,王茂盛不惧崇山峻岭,不怕饥渴劳乏,一路走,一路记,一路思考,长城的脉络也在他的心里逐渐清晰起来。
“欲将绵力作明烛”
作为一位资深的长城爱好者,王茂盛在探索之余,还积极向周围人推荐长城,分享自己的考察成果。
前几年,王茂盛自费参与了央视科教频道纪录片《山阴县影像方志》的拍摄与后期制作,这部纪录片展现了山阴县长城的雄伟,让观众更好地认识山西、了解长城。
2019年,王茂盛被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并推举为理事。2021年,他被朔州市评选为“最美长城守护人”。去年,王茂盛被聘为朔州市长城学会副会长。他还出版了长城专著《广武,广武》《山阴文物图志》等,合著《朔州辽金历史文化概览》等,正在编纂和参与编纂《雁门十八隘》《山阴县石刻大全》《朔州市长城》等。
到现在,王茂盛已参加各类长城论坛8次,在网络平台、报刊、社交媒体刊发有关长城文章上百篇,为各地游客讲解长城上万人次。
“万里长城千秋筑,三十岁月书山赴。欲将绵力作明烛,接引星火化日出”。这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协会一位专家作的一首古体诗,王茂盛非常喜欢,也常用这首诗自勉。
王茂盛这位“长城守护人”,把对家乡的深情、对历史的敬畏,融入长城的一砖一石之中。他说:“长城不仅是冷峻的石墙与烽燧,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