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对税收的影响

2025年07月16日 版次:06        作者:张永冀

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驱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2025年1月—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93.7万辆,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

从生产制造到市场销售,从能源使用到后市场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汽车的技术路径和产业链结构,更给税收带来了影响。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车辆购置税收入的影响。为了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我国对新能源汽车实行购置税减免政策,有效刺激了市场需求。按当前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续至2025年底的安排,笔者根据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数据估算,“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累计减免预计将突破6000亿元。显然,这对中央财政构成了实质性减收。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成熟,未来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财政收入,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汽车产业链税收重心的转移。传统燃油车产业对税收的主要贡献集中于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动力总成的研发与制造企业。这些企业依托成熟工艺和大规模生产能力,带动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上下游供应体系,为地方财政尤其是制造业强省贡献了可观的税收。随着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车型占比的不断上升,汽车产业链重心正在发生系统性调整。新能源汽车剔除了传统的内燃机与变速器,转而依赖“三电系统”(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税源从传统零部件转向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制造行业。同时,区域税源布局发生变化,传统动力系统企业多分布于长三角、东北和部分老牌工业城市,新能源核心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苏、安徽、四川等省份,这种汽车产业地理重心的转移正在重塑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与财政结构。

成品油消费税收入的减少。成品油消费税是我国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新能源汽车以电替油,直接影响了这一税源,尤其在乘用车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和燃油车销量的逐步下滑,燃油消耗将减少,成品油消费税收入面临下降趋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给税收带来的机遇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给税收带来结构性调整的挑战,但长期来看,也会为税收带来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

新兴产业的税收潜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催生了动力电池、充电设备、智能驾驶系统、换电服务、车网互动(V2G)等一系列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这些新产业的投资、生产、销售和运营都将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例如,动力电池产业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环节,从上游的锂矿开采、正负极材料制造,到中游的电芯生产、动力电池封装,再到下游的系统集成和回收利用,在我国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新能源行业涌现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公开数据显示,仅这两家企业在2024年合计贡献的税收接近700亿元,充分彰显了新兴产业的税收创造能力。从技术溢出效应来看,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向其他领域的扩散应用,如动力电池技术在储能领域的应用、电驱技术在工业设备中的推广、智能网联技术向智慧城市和物联网领域的延伸等跨行业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应用,将创造更广泛的税收增量空间。

高附加值驱动税基扩张。新能源汽车作为高度技术集成、附加值显著的先进制造产品,逐渐重塑汽车产业的税收贡献结构。相较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在电动平台架构、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系统等方面拥有显著优势,这不仅带动整车单价上行,也拉动了全产业链的税基扩张。尽管新能源汽车在发展初期享有车辆购置税等税收减免政策,但随着中高端智能车型的放量,其平均销售价格持续上扬。据行业测算,新能源汽车平均售价普遍比同级别燃油车高出2万元—3万元。对于一些价格较高的车型,在享受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免税额度后,可能仍需缴纳一定的车辆购置税。更为关键的是,以“三电系统”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核心零部件日益向产业链技术强者集中,形成了“核心技术—高利润—高税基”的闭环效应。例如,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企业通过大规模出货和高端化布局,带动上游材料产业(如磷酸铁锂、三元正极材料)和下游智能驾驶控制系统等领域的同步增长,能够整体提升产业链环节的税收贡献能力。

出口方面,新能源汽车亦展现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达106万辆,同比增长75.2%,多为高集成、高配置产品,发票价格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总的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高附加值产品带动内销、出口两端增量,为我国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新税源结构提供了支撑。

税收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创新需求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税收政策在产业链各环节持续发挥支撑作用,推动了技术进步、产能扩张与消费普及。特别是在发展初期,普惠性激励措施如税收减免等,对市场培育起到了关键引导效应。然而,随着产业快速发展,这类政策面临财政减收压力与结构性效率问题,亟须转向更具针对性的精准支持。税收政策需具备更强的前瞻性与适应性,实现从“普惠激励”向“精准调控”的转型,在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与税制公平性。

优化车辆购置税与消费税政策,实现精准调控。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应推动车辆购置税等政策由普惠性减免向差异化支持转型。可围绕先进技术、高端产品及重点消费群体实施定向激励,引导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需优化车辆购置税、消费税政策车型分类与税率设计,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在出口方面,退税政策应向“分层分类、精准支持”方向演进,例如对获得国际权威绿色环保认证(如欧盟碳足迹认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在退税方面给予倾斜,鼓励企业提升产品的绿色竞争力,适应国际贸易新趋势;建立健全跨境电商新能源汽车出口的退税审核绿色通道,简化申报流程,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提升退税效率和精准性,打击骗税行为等。

完善全链条税收政策,支持绿色发展。应关注产业链全球布局对税负水平与政策适应性的影响,增强我国税收制度的国际竞争力。为推动绿色循环经济、引导产业链绿色化升级,建议对电池回收、梯次利用等环节实施税收激励。同时,同步培育新兴税源,完善充电服务、智能网联、回收利用等新业态的税收政策体系。

依托数字化手段,提升征管效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长、跨区域多,需要现代化征管手段与之适配。应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覆盖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环节的一体化智能税收管理平台,实现税务部门与工信、商务、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间的数据互通,增强征管的精准性与实时性。针对电池租赁、智能出行等新兴业态,应探索分类征管模式,完善相关税务处理规则,提升对跨行业企业的管理能力。

加强区域统筹,促进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转移正重塑区域税源格局。应完善中央与地方间税收分配机制,合理引导税源配置。同时,通过转移支付、产业引导等方式,支持传统汽车基地加快转型,承接新能源汽车产能,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推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财政可持续。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其对税收的影响也将持续演进。应深入理解这种影响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统筹兼顾产业发展和财政可持续,在实现绿色转型的同时,维护国家税收体系的稳定与可持续,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与税收制度完善的良性互动。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