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条鱼开始,维持一座小岛的繁荣

2025年07月16日 版次:08        作者:姜赫

在太平洋中一座原始小岛上,三位居民徒手捕鱼、勉强维生的画面,开启了《小岛经济学》一书的第一章节。该书由欧洲太平洋资本集团首席执行官彼得·希夫与其兄弟安德鲁·希夫合著,借用一个将鱼作为货币的小岛,讲述了货币体系、政府及金融机构形成的始末,为读者理解复杂的现代经济提供了一个独特而生动的视角。

故事从小岛居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开始:每人每天徒手捕捞一条鱼,仅够果腹。岛民A冒着挨饿的风险,将时间花在制作渔网上,从而捕获更多的鱼。捕鱼效率的提升成为撬动小岛财富增长的支点。A的渔网提升了个人生产率,使他拥有了储蓄(剩余的鱼)。这些储蓄并非闲置,而是作为资本借贷给岛民B和C,帮助他们同样获得渔网,实现整体生产力的跃升。随后,更大的捕鱼装置、更精细的分工、专业服务、银行乃至风险投资相继出现。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的原理: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于生产率的提升。这条脉络精准地勾勒出技术创新、生产率提升、资本积累与储蓄、投资扩大再生产的经济演化路径。而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财富的积累,岛上居民的生活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富余的鱼催生了多元化的需求——更舒适的棚屋、更美观的服饰以及娱乐活动。通过借用故事叙述的方式,书中直观而自然地展现了生产率提升如何自然而然地催生出消费潜能,以及消费需求的增长如何成为驱动生产分工细化和服务创新的重要拉动力。当岛上居民用富余的鱼购买新衣服、享受美食或体验冲浪时,这些消费行为直接为裁缝、厨师、冲浪板制造者提供了市场需求和收入来源,进而鼓励了更多样化的生产与服务供给,丰富了经济生态。作者认为,健康的、基于真实财富积累和生产力提升的消费,是经济繁荣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持续激发供给侧的活力。

小岛日益繁荣、人口增长、交往复杂化,新的公共需求自然产生:安全保障、秩序维护、纠纷解决以及惠及所有人的大型基础设施,如供水系统。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应运而生。政府及其所需的税收,被呈现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满足集体性公共需求而产生的必要协作机制。岛民们自愿用自己创造的一部分财富,换取政府提供的治安、司法保障以及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这类公共服务对于维护社会正常运转、保障产权与契约、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更大范围的贸易与协作至关重要,是支撑经济进一步繁荣和消费升级的基础平台。书中提到,健康的经济发展,需要市场活力与公共治理的协同共生。税收,作为维系公共治理的源泉,其规模与用途需要与社会发展阶段、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以及经济承受力达成审慎的平衡。没有良好的公共治理,个体再高的生产力也可能在混乱中消弭,繁荣的消费市场也难以维系。

故事的后半段,小岛在繁荣发展中遇到了新的挑战。书中描绘了“鱼邦储备券”过度发行,“棚屋”市场在政府担保和宽松信贷下泡沫膨胀并最终破裂,政府为应对危机不断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等场景,留下关于经济可续性的警示:过度依赖信贷扩张、忽视实体生产根基,以及金融体系过度膨胀,将危及经济的长远发展。

小岛在经历高速发展期后遇到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作者的观点:无论经济形态如何演进,真正的财富根基始终源于人们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捕鱼的本事),以及支撑这种能力得以安全、高效发挥的社会协作机制(良好的社会秩序与公共服务)。作者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编织进小岛居民的捕鱼日常,为非经济专业人士理解生产及资本积累、金融体系功能等核心经济学概念提供了直观生动的视角。

(作者单位:中国税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