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筛查模块自动生成涉税费疑点清单

2025年07月22日 版次:03        作者:本报记者 何爽

税源管理干部按照登记的地址上门,却发现企业早已搬迁;系统监测发现,某企业登记行业为“A”,但开具的发票中“B”的占比更高……企业经营信息变动、行业鉴定不清是基层数据采集的常见问题,直接关系到税务政策落实的精准度和风险防控的有效性。

国家税务总局通化市二道江区税务局以问题为导向,研发“基础信息智能筛查模块”,设计《税费种识别智能指引》,建立“高频数据风险专项督办清单”机制,推动基层税务管理向“主动识别、精准服务、智慧监管”转型。

“智能筛查”筑牢数据根基

据二道江区税务局税源管理一股的干部李欣茹介绍,有一次,她和同事前往辖区内某机械制造企业,进行例行信息核查,然而按照登记的地址却未能找到企业,附近居民说,该企业已于两个月前搬迁。

税务干部最终在园区另一侧找到了企业新址。对税务干部提出的及时更新企业经营信息要求,企业财务人员起初有些不解:“只是换了个地方办公,电话、联系人都没变,我觉得没必要专门更新信息。”对此,税务干部给出解释:正确的地址信息是税务部门进行精准政策推送、开展有效风险监控以及保障日常管理服务顺畅的重要基础。地址不实,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及时获取适用政策信息,增加潜在涉税风险,也会影响税务部门的管理效率。

为提升数据筛查效率和精准度,二道江区税务局在通化市税务局风控团队的指导下,研发并应用了嵌入式“基础信息智能筛查模块”。该模块内嵌于金税三期核心征管系统数据分析平台之中,作为辅助税源管理和风险防控的重要工具,其核心之一是“行业字典”功能,它基于国家标准行业编码,结合税务登记的经营范围文本、发票品目及金额等多维度数据,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清洗关键词、计算相似度。系统会自动比对登记信息与实际业务痕迹(如发票),一旦发现显著偏差(如登记行业与实际开票内容不符情况),便会生成疑点清单,推送至复核人员。

“上个月,某企业登记行业为‘电子零部件制造’,但系统监测到其开具的发票中‘塑料制品销售’占比很高且金额较大,模块就会自动标记为经营范围与行业登记疑点,提示我们重点核实。”二道江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负责人尹宏志说。这一技术将过去部分依赖人工逐条筛查比对的工作升级为系统“自动跑批、智能预警”的流程。今年第二季度,该模块辅助识别涉及经营地址、联系方式、行业分类等基础信息疑点78户次,其中60户经核实后完成信息更正,有效纠正了信息失准导致的政策适用偏差,为后续管理提供了更坚实的数据基础。

“智能指引”精准认定税费种

基础信息准确是前提,税费种认定的精准性同样关键。针对以往企业经营范围描述模糊或人工判断标准差异可能导致的税费种勾选偏差问题,该局将辖区内19个重点行业按照税费种认定规则和标准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数字化解析设计出《税费种识别智能指引》。这个辅助工具结合企业变更记录、发票行为、申报信息等动态数据,设定了13类典型风险场景和6类易错提示项。税务干部在处理企业登记、变更或风险应对时,输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关键词,工具系统即可智能展示该企业当前应适用的主要税费种、征收方式及潜在风险提示。

该局征收管理股负责人王古月分享了一个实例:上个月,系统提示区内一家登记为“塑料制品制造”的企业存在风险。因其发票显示频繁开具“化工原料销售”,超出了制造业常见范围,智能指引提示该企业可能存在税费种未同步更新的风险。税务干部立即联系核实,发现企业确实新增了化工原料贸易业务,但未及时变更经营范围。这导致其原适用的小规模纳税人优惠政策条件可能不再完全符合。得益于系统的及时预警,征收管理股干部辅导企业规范办理了变更,准确认定了税费种,既帮助企业规避了后续风险,也确保了政策执行的合规性。目前,该局已运用该工具识别税费种认定潜在偏差103条,推动64户次企业完善登记信息,有效实现了风险监管的关口前移。

“专项督办”实现风险闭环治理

为做到风险防控有的放矢,二道江区税务局建立了“高频数据风险专项督办清单”机制。该清单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依托前期智能筛查和税费种指引等系统运行中积累的数据,结合历史风险分析,由系统动态识别并汇总出企业登记变更、行业分类、税费种认定、发票使用等10类当前易发、高发的风险数据项,每月自动生成并更新。

清单明确标注风险点、涉及企业、责任股室和整改时限,税务干部依据清单任务,利用系统推送的详细风险提示和企业的实时申报、开票数据,开展高效的“线上数据比对分析+精准实地核查验证”。

税源管理二股税务干部王绪明举例说,今年6月,清单提示某片区有5户企业可能存在行业登记与实际不符的风险。他们通过系统调取这些企业的近期发票明细、申报表信息进行线上初判,锁定最可疑的2户进行实地核查,很快确认了问题并辅导企业完成更正。剩余3户线上分析即可排除风险,无需再跑。这种“清单指引、线上初筛、精准下户”的方式,提升了问题处置的集中度、精准性和效率。自今年3月该机制运行以来,该局已对清单指向的476户企业开展靶向核查,累计发现并整改基础信息及税费种认定问题127条。

“信用画像”助推智能监管

为更好地发挥大数据潜力,该局对企业进行“税收信用动态画像”,通过整合企业的税务登记基础信息、申报缴税记录、发票领用开具数据、历史风险应对结果以及部分可获取的财务指标,对企业进行多维度、动态化的信用评估和特征刻画。

“对画像显示信用良好、经营稳定、风险低的企业,系统自动匹配其可享受的税费政策,通过电子税务局、征纳互动平台等渠道‘点对点’推送‘免申即享’提示或简易操作指引,实现政策直达。”该局副局长吴萍说。

对画像提示存在轻微涉税异常或信用波动迹象的企业,系统则会推送个性化的“体检报告”式风险提示和合规建议,帮助企业及早发现并纠正问题,引导其规范发展;对画像反映风险较高的企业,系统则为税务稽查、评估提供更精准的案源线索和数据支持。

“税务部门通过这种动态画像提供的及时服务和提醒,让我们合规经营更有把握。”A建材公司财务负责人彭女士对此深有感触,“之前我们在发票使用上有个小疏忽,很快收到了提示,避免影响后续的纳税信用分。”

今年1月以来,该局已生成动态企业信用画像2400余份,精准推送政策适用提醒及风险提示信息1300余条,覆盖1215户企业,有效提升了政策触达的精准度和企业获得感,也为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税收治理新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