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已知数据 分析未知风险

2025年07月23日 版次:06        作者:韩思远

如何更好地运用已知税务数据,准确分析未知的税收风险,是当下税务部门的重要课题。笔者建议,从三方面入手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率。

提升税务基础数据质量。税务数据质量是风险分析的基础,税务数据质量不高制约风险分析的可行性和准确度。比如,纳税人的手机号码信息、经营地址信息以及收购发票的投售人的身份证信息等,对分析发票虚开风险具有重要价值,但有时更新不及时或填写错误等,导致数据不够准确。又如,财务报表数据、财务负责人、办税人变更登记数据等与企业所得税相关的部分基础信息,目前对其准确填报缺少强约束,也缺乏校验机制,影响基础数据质量。实践中,笔者利用财务报表中的现金流量表数据与企业财政返还数据进行比较,曾发现某纳税人数据异常,现金流量表第三行“收到的税费返还”金额巨大,后经核实发现该纳税人现金流量表数据填错行次。笔者建议,健全税务数据治理长效机制,树立分类治理理念,对存量数据,利用技术手段予以自动填充修复,在尽可能不影响纳税人正常经营的前提下,校正关键数据;对增量数据,全面加强系统校验,将行之有效的风险校验类指标固化进征管系统,把牢数据入口关。

提升风险指标的精准度。一些风险指标精准度比较高,是风险分析的核心指标。比如,通过发票相关数据比对印花税数据,可以发现纳税人存在购销合同但未缴纳印花税的风险;又如,将制造业企业的用电用水用气等耗能数据与生产经营数据作比较,可以发现企业少申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风险。一些风险指标能够为风险应对提供参考方向,可以作为辅助指标使用。比如,增值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指标,通过将企业的相关税负率与本行业历史数据及行业平均数据进行比较,能够发现税负率异常的企业。但税负率低可能是企业在合规方面出现问题,也可能是企业经营遇到困境或者企业正处于转型期,这些都会造成企业的税务数据在某一期间出现异常。又如,发票流向集中指标异常,可能是企业过度依赖特定的大客户,也可能存在发票虚开的风险。笔者建议,在风险分析中,重点关注核心指标扫描出的疑点,以辅助指标为参考。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各种现实情况,综合税费种及发票数据,细化指标扫描的行业、区间和范围,科学设置阈值,做好案头数据分析,尽可能排除数据有异常但存在合理情形的合规纳税人。

完善风险应对和分析的闭环。目前,上级风险任务下达后,基层在风险应对中以自查代替应对、风险疑点未全部排除、风险疑点认定事实不清晰、后续处置不到位等情况时有发生。应对反馈无问题的原因是指标不精、数据不准,还是企业本身经营没有问题,难以作出准确判断。笔者建议,应切实把好风险应对质量关,以税收征管法修订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风险分析应对制度规范,明确管理流程、执法文书、岗责设置、监督体系等,以制度上的健全推动风险应对实质上的规范。全面推广使用规范化的风控核查任务反馈模板,使应对质量统一标准、横向可比。加强对风险任务的全流程管理监督。应依托风险应对效果建立指标模型评价和优化机制,对准确率低、风险指向性差、户均应对税款少的指标模型及时优化,对长期低效的指标模型作下架处理,构建风险分析、统筹、推送、应对的良性闭环。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安徽省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