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干群关系展柜里,陈列着一封有些褶皱的信,上面密密麻麻签满了99个名字,每个名字都摁上了鲜红的手指印。
99个鲜红的手指印,是村民能想到的最质朴的方式,来联名挽留带领他们走出贫困、走向富裕的好干部——国家税务总局周口市税务局派驻前何村第一书记韩宇南。
“真心换真心,老百姓相信我,我就要留下来。”韩宇南说。
留下来,一任接一任。如今,作为周口市税务局驻前何村第一书记,韩宇南已经干了五任。五任,十年,前河村的驻村经历,在韩宇南心里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
“带头修好了路,村民不再把我当‘外来户’”
2015年的前何,还是个深度贫困村,村民们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全村共有607户2329人,其中贫困户就有173户822人,这些贫困户一年下来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
2015年8月31日,韩宇南到前何村上任第一天,正赶上刚刚下了一场大雨。村里积水成河,水是路,路是水,一群鸭子在路中间的水面上嘎嘎叫。
“我是溜着墙根儿深一脚、浅一脚进的村。”韩宇南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从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彻底改变前何村面貌!”
“宁摸十里天黑路,不走何庄一条街。”提起前何村那条11公里多长的土路,外乡的过路人也都皱眉头。
修路,成了韩宇南到任后要做的第一件事。
“村里修路弄了好几回都没成,你一个‘外来户’凭啥能给俺们修成?”一开始,村里的老木匠何富金是不相信韩宇南的。村里没人不愿意修路,但当时村“两委”班子不团结、村民积怨深、村集体没有钱等现实情况,让修路这件事难上加难。
“既然村民有那么多疑虑,那我就和村干部带头干,让村民看看我们的决心。”韩宇南暗下决心。
2015年11月,入冬的早晨气温已经很低。天刚蒙蒙亮,韩宇南就在村口逐段实地丈量平整道路。劳动力不足,他就领着村干部一起干。每人一把铁锹从早干到晚,一天又一天,雷打不动。很快,韩宇南亲自干的消息传遍全村。
“韩书记都亲自干了,咱还等啥?走,拿着家伙上工地吧!”何富金对街坊邻居们说。村民们也都看到了韩宇南要把路修好的决心,纷纷拿上工具加入进来。就连外出打工4年没回来的村民何开会,得到消息也赶回来帮忙。
就这样,韩宇南带着全村人,用4个月的时间,出工1100多人次,靠着一台挖掘机和10辆四轮车,挖坑取土800多车,垫平了村里路上大大小小的全部水坑。
路基有了,韩宇南又组织村里积极申报国家扶贫基金项目,争取到扶贫资金70多万元。不久,通到家家户户门口的水泥路修好了。
“带头修好了路,村民不再把我当‘外来户’了。”韩宇南深有感触地说。
“看到村民数钱的高兴劲儿,我比他们心里还美”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干起来、富起来,实现“造血式”的脱贫致富,这是韩宇南每天都在想的事。
经过调研,韩宇南与村“两委”班子商量,决定在村里推广“春辣椒+冬小麦”种植模式,并与安徽亳州市的一家农产品公司签订“公司+农户”合同。韩宇南和村里会计初步估算,如果村民改种辣椒,一亩地能收3000公斤,每公斤公司收购的合同价2.4元,一亩地一年就是7200元。
“刚过完春节就看到韩书记在大棚里育辣椒苗。我心想,他一个外人劲儿都那么大,咱不能不干!我一拍桌子,干!”村民郭秀荣告诉记者,当年她种了4亩辣椒,卖了1.6万元。她说,从小到大没有见过一亩地能挣这么多钱。(下转A2版)
(上接A1版)
2016年,前何村种了180亩辣椒,每亩增收4000多元,全村共计增收70余万元。“看到村民数钱的高兴劲儿,我比他们心里还美。”韩宇南说。
辣椒种植成功之后,韩宇南又开始带领村民种大蒜、西瓜、蜜瓜。
除了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产业之外,韩宇南还多方协调,争取了扶贫车间、光伏发电等帮扶项目,帮助村民稳岗就业。“我的目标是:全村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户,都有一个以上产业增收项目;有培训意愿的困难户,至少掌握月嫂、技术工等一门就业创业技能;有能力就业的家庭,至少有一个人有工资性收入。”韩宇南说。
在韩宇南的努力下,前何村贫困户们的日子迎来了转机。2016年,全村有50人在扶贫车间务工,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60人依靠光伏公益性岗位,人均实现年收入1200元—6000元;18人靠编藤椅、织渔网,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的突破,达到13万余元。2017年底,前何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均收入达到8000元,脱贫出列。
如今的前何村,路宽了,灯亮了,打了机井,建了桥梁;自来水、宽带实现了户户通;村里还建起了农民文体广场、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刚驻村时,前何村党支部的情况很不乐观。党组织比较涣散,党员年龄普遍偏大,基本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和村里党员干部商量后,韩宇南又定下一个新的工作目标:创建先进基层党支部,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为此,他带着村干部专门前往兰考县学习考察。“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焦裕禄同志的这些话,深深打动着每一名村干部。
回村后,前何村党支部把科学民主决策作为最重要的原则,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都摆在明处,对村里打井、修桥、铺路、低保、五保、建档立卡等重大问题及事项,实行“四议两公开”,请大家监督。
以低保为例,以前村民经常为争一个低保户指标打得不可开交,究其原因就是程序不公开、不透明,都觉得谁家走了后门,结果大家都不满意,对村“两委”很不信任。后来,前何村党支部把整个确认过程都公开透明,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把低保变成政府的“温暖保”、干部的“良心保”。
一件件民心实事,让前何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2022年,前何村成功创建支部过硬星、产业兴旺星、生态宜居星、平安法治星、文明幸福星的“五星党支部”。现在,村里党员的平均年龄40多岁,想入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我庆幸,帮扶路上,我从不是一个人”
在前何村委会,有一个脱贫事迹展厅,展示着前何村这些年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在展厅一进门最显眼的地方,挂着的是一幅题有“家”字的书画。
这是韩宇南刚来前何村时,时任村文书的何旭东写给他的。当时,何旭东对韩宇南说:“韩书记,以前我们这里也来过干部,但他们没待多久就走了,希望你把我们这里当成你的家。”
“驻村”更要“驻心”。为了安心扶贫,韩宇南把92岁的父亲接到村里照料,妻子潘丽英也一起来到村里当起了扶贫志愿者。
“老韩在哪儿,我就在哪儿。咱们把家就安在前何。”这是潘丽英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来到村里后,潘丽英组织妇女编藤椅、织渔网增加收入,还自任教练成立了舞蹈队,教村民跳舞,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大家白天干活,晚上跳舞。精神生活丰富了,家长里短、惹是生非的自然也就少了。”何旭东说。
2021年,韩宇南的父亲去世,2022年潘丽英因病离世。一起驻村的一家三口,如今只剩下韩宇南一人。但韩宇南说他不后悔,因为他“永远把前何当成家,把村民当成亲人”。他是村里11名孤寡老人的“孩子”,是前何小学135名小学生的“爷爷”,更是全村594户村民的“亲人”。
有人问韩宇南:“驻村苦不苦?”韩宇南说:“苦肯定是苦,但我庆幸,帮扶路上,我从不是一个人。”
“县里和镇里的领导都很关心支持我,我的‘娘家’税务部门更是全力支持我,否则仅凭我个人微薄之力,是根本不可能完成前何村的脱贫任务。”韩宇南动情地说。
脱贫攻坚以来,税务部门不仅在资金和项目上大力支持,还在生活上关心关爱。“包括税务干部与村民结对帮扶、逢年过节来村里看望……”韩宇南一一列举起来。
但最令韩宇南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税务局领导对他说的一句话:“宇南啊,老百姓对你好,是老百姓把对党的恩情化作了对你的爱。你一定要珍惜,好好做好驻村工作,巩固好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再立新功。”
韩宇南珍惜这份光荣的工作,尽心尽力为村民服务。十年来,韩宇南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最美税务人、中国好税官等。
面对荣誉,韩宇南说,这是党和人民给予他的巨大鼓励,为了前何这个“大家庭”,他已经跟村里的人说好了:“好日子,我们一起干!好日子,我们一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