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向深向绿向远深耕“蔚蓝”

税务部门针对性解决海洋产业链条不同环节企业的急难愁盼
2025年07月28日 版次:02        作者:本报记者 叶生成 周声琼

福建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正全力推进更高水平“海上福建”建设。2024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超1.25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份额超过21%,水产品出口额、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等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向深:由点到链,产业不断升级

在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母港码头,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远洋渔获被马不停蹄地运往位于连江经济开发区的宏东远洋渔业产业园,新鲜的渔获被制作成鱿鱼花、金枪鱼罐头等产品,边角料则深加工成硫酸软骨素、胶原蛋白等医药原料,远销美欧日。

这是福建海洋产业全产业链深耕的一个缩影。

福州马尾的“中国鱼丸之都”,一条条鱼加工为鱼糜制品、预制菜、海洋功能食品,附加值提升数倍;厦门翔安的欧厝对台渔业基地,建成集育苗、加工、冷链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园区,年出口水产制品超万吨;泉州石狮的海洋生物科技园,利用鱼皮制革、虾壳提取甲壳素等技术,让“下脚料”变身高附加值产品,年产值超亿元。

为更好服务渔业发展,福建省税务部门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产业链条不同环节企业的急难愁盼。

漳州市税务部门聚焦水产品生产销售环节,汇编形成一套水产品编码体系,涵盖海域内鱼虾贝类和软体类等10大类220个品种,形成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品全要素、全量化数字编码库,实现从“鱼虾贝蟹”到“数字编码”的转变,并嵌入系统推广运用。

“由于水产品经营品类多,以前开一张发票需要手工打字录入产品数据,费时费力不说,每家公司开出来的收购发票信息经常不统一,企业经营受到一定影响。”福建大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玉冰表示,现在有了数字编码库,企业“轻松一点”即可生成要素齐全、规范统一的发票,既方便也更范了。

诏安县税务部门聚焦水产品深加工环节,组织专业团队带着《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操作指引》,主动对接润科生物工程(福建)有限公司,帮助其精准适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税务部门帮助下,去年我们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超1200万元,有了更充足的资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向绿:海上的风“吹”亮陆上的灯

沿着兴化湾绵延的海岸线望去,蔚蓝海面上,一座座风电机组如一根根“定海神针”矗立其中,随着叶片徐徐转动,绿色能源源源不断地输向千家万户。

作为我国首个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园,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聚集了风电产业的各类上下游企业,构建起从零部件到整机组装的完整链条,可生产出适应各类海域的风电机组。

自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落地福清以来,税务部门聚焦园区碳中和定位,从项目的征地、建设到投产、研发持续优化办税流程,依托大数据提供税收风险预警,梳理绿色税收、高新企业优惠等政策包。“政策用足、风险控住,企业才能专注创新和发展。”产业园运营公司财务负责人陈庆森表示。

为推动园区企业合规经营,福建税务部门编制民营企业涉税合规手册,从合同订立到履行,将全流程涉税要点抽丝剥茧解析,专项辅导企业防范税务风险。

从“靠海吃海”到“向海驭风”,在福建,海上风电装机已占全国25%,绿氢制备、潮汐能开发加速布局,更多的绿色能源成果“踏浪而来”。

向远:“海丝”门户枢纽通达四方

7月20日,福州港江阴港区海铁联运港站联合调度中心揭牌成立,江阴港区在深化港铁融合方面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共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港,福州港江阴港区共有13条“丝路海运”航线通达46国135港,2024年完成19.5万标箱吞吐量。

这片繁忙的港区里,福州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曾受困于土地使用税压力,“我们占地面积大,土地使用税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该公司财务人员刘霖姣坦言。福建税务部门依托“智慧税务”体系,精准识别其符合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减免条件,并派专人上门辅导。“税务干部主动上门,把大宗商品仓储用地的减税政策讲得清楚明白,我们的土地使用税负担得到减轻。”刘霖姣说。

为更好服务港口发展,福建税务部门主动对接地方政府正在打造的“丝路海运”旗舰工程,在了解全省航运企业情况的基础上,开展“情系航运发展共促海丝繁荣”系列服务活动,向相关企业精准推送《丝路海运税收宣传手册》,护航企业破浪出海、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