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个减免政策我们企业能享受吗?”2012年盛夏,随着纳税人的一声提问,我的税务工作生涯拉开帷幕。彼时的我身穿崭新的“税务蓝”,站在江西省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税局办税服务厅里,心里的新鲜感瞬间被不安所覆盖。
入职培训时学的税法条文和模拟流程,明明烂熟于心,可当纳税人一连串的问题涌来时,我仍然感到一阵眩晕。在同数字、政策、纳税人缴费人打交道的日子里,英语专业毕业的我,还能找到施展拳脚的天地吗?
直到半年后,这份茫然被一位外国人的询问轻轻打破。那天,一位外籍人士拿着《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脸上写着几分着急。我没多想就快步走过去,从他手中接过表格时,指尖竟微微发颤——入职培训时学习过基础政策,但第一次独立面对全英文的实务操作,心里还是没底。
“免税收入是tax-exempt income,减计收入是reduced taxable income……”我努力调动着脑海中储备的专业词汇,一边快速翻阅手边的政策指引,一边逐项向他解释。那些在专业学习中积累、却在日常税务工作中鲜少用到的英文专业术语,说出来时带着点生涩。解释过程算不上流畅,可看着他紧锁的眉头随着我的讲解慢慢松开、最后露出释然又感激的笑容时,我如释重负——原来这些沉睡的技能,从来不是无用的道具,它们正在为我的税务生涯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后来,我从直面纳税人的区局办税服务厅,来到更加注重政策分析的市局所得税科工作。真正让我找到方向的,是国家税务总局官网“一带一路”税收服务专栏的一纸征稿通知——面向全国税务系统征集各国最新税收政策资讯。就是这一纸通知,将我引向国际税收的前沿领域。从此,办公室成了我钻研全球税收政策的小天地。工作之余,我从海量信息中筛选、翻译、整理了相关国家的最新政策,其中包括《澳大利亚第三阶段个人所得税减税计划》的细节,厘清《加拿大氢能投资税收抵免法案》的关键条款等。从反复核查原文保证准确,到请教业务骨干确保理解无误,再到绞尽脑汁把国外的税收立法术语,转化成国内“走出去”企业能看得懂、用得上的实操建议。几轮打磨下来,当我编译的文章出现在税务总局官网“全球税讯”栏目时,隔壁桌的同事探过头笑着说:“行啊,小文章也有大作用!”那一刻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基层税务人,也能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税收事业里,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
还记得2024年的一天,一个忙碌的工作日快结束时,我审核完为某跨国集团旗下几家公司开具的《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并完成了一份针对其复杂跨境关联交易的《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政策适用分析报告》。轻点鼠标发送成功,一位老同事端着茶杯走过来,笑着打趣:“嘿,当年捧着英语词典在办税服务厅发愁的小丫头,如今可是咱们国际税收条线上响当当的‘政策通’了。”
从窗口前磕磕绊绊的服务者,到如今在国际税收情报分析、非居民税收管理、跨境政策咨询中日益从容的“多面手”,并入选江西省税务局首批国际税收情报交换专家库成员,这条路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那些拿着政策文件抠字眼、在跨境案卷里找寻与具体情况相匹配的协定条款、对着国际税收期刊逐字琢磨的夜晚,最终都化作这条路上一个个坚实又闪光的印记。用26个字母和税收专业知识铺开的“译”路,通向的是广阔的国际税收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