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开辟新天地

2025年07月28日 版次:07        作者:王会亮

最近,部分今年参加高考的孩子可能已经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正沉浸在喜悦中。回想起29年前,我却无缘收获这份喜悦。

1996年的夏天,高考成绩揭晓,我落榜了。那天,父母带着我在地里劳作。娘见我细皮嫩肉干不了庄稼活,叹着气劝道:“娃,再补习1年吧,蹲蹲苗更壮。”话音刚落,爹就冷冷地接了话:“看他平时那个样子,再补1年也未必能考上大学。依我看,不如出去学门手艺实在。”“不学!我就留在家里种庄稼,我想当农民!”我几乎是脱口而出。爹气得直骂:“真是块朽木!你想干啥就干啥,随你!”

其实,我心里清楚,高中这几年,我的成绩一直垫底,时不时就会萌发退学的念头。在我看来,自己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只是父母一直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才硬逼着我往前走。高考落榜,对我而言,反倒像是挣脱了枷锁一般如释重负。于是,在父母的叹息声中,我坦然接受了“铺盖一卷上田埂、钢笔换成旱烟袋”的日子,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

留守乡下,自然离不开种庄稼。对我而言,说起那段劳动的日子,满是阳光与泥土的芬芳,亦是别有一番乐趣。每天守着村子,往返于田埂与农家之间,看炊烟袅袅升起,赏四季田园风光,吃着娘做的家常便饭,日子虽忙碌辛苦,心里却揣着一份自在快活。

我整天埋头农事,父母却寻思着要让我早点成家。为这事儿,爹拿着烟跑东家去西家,好一番周折,总算为我寻觅到一位合适的农家姑娘。初次见面,女方对我还算满意,唯独不称心的地方就是嫌我是个种地的农民。农民怎么了?吃五谷杂粮养得身强体壮,住黄土坡上能唱《父老乡亲》,日子照样过得潇洒!我一气之下转头就走。没承想,这股子犟劲反倒勾起了她的好奇心,后来竟慢慢走到了一起。3年后,我们自然而然地结婚成家,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说实话,身为农民,我从没觉得丢人,农村这片广袤的天地,藏着众多稀罕事,虽然辛苦却处处洋溢着农人的欢笑。在村里的那几年,我与父辈及乡邻相处十分融洽。唯一不同之处,就是因为热爱写作,我又在农活间隙拾掇起笔,把村民的喜怒哀乐、田间的四季风光组织成文,并试着往各地的报社投稿。

白天干活,晚上写文章。累了困了,就趴在桌上打个盹,或是听妻子在一旁念叨——埋怨我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或者打趣我“四亩果园三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等她唠唠叨叨得差不多了,我才慢悠悠地回嘴:“你这是乌鸦笑猪黑,自己瞧不起自己人。”这话一出,妻子总会笑得灿烂,那笑声倒像是一种鼓励。有时候我也会“小鸟依人”地凑过去,俯身在她渐渐隆起的肚皮上,听肚里小生命的动静,给腹中胎儿讲郭沫若的诗、赵树理的故事,也讲“谷雨前后、栽瓜种豆”的农谚,心里盼着孩子呱呱坠地那天的到来,想象着娃娃将来也爱上家乡这块热土,用笔杆子记录下家乡的风物人情。妻子听了,总会无奈又略带骄傲地说:“你呀,就这点好——笔杆子硬!”

也就是这根笔杆子,把我带入了一片新的天地。2000年10月,因为有多篇文学创作和新闻报道在各级媒体上刊发,我被乡党委的同志注意到了。乡党委聘请我到政府机关从事文字工作。我既惊喜又惆怅,惊的是无意间竟喜得一份工作,惆怅的是我不舍自己热爱的农村生活。但在父母和妻子的劝说下,我最终还是告别了山村,走进了乡政府办公室。

岁月悠悠,时光匆匆。转眼20多年过去,我历经了多个部门,后来因表现突出,于2005年调入税务系统,一直从事文字工作。虽然时过境迁,但那段农村生活却在我生命的履历中积淀出深厚的情愫,令我难以忘怀,每每回味起来,那段记忆仍历久弥新……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平陆县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