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口市杰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从元器件入库到产成品出厂,均实现了全流程数据采集与追溯,正朝着高度自动化迈进。
杰星电子是一家小微企业,也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油烟净化器高压电源及相关环保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是国内首家通过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认证的企业,也是国内首家将物联网远程技术应用于油烟净化设备的企业。一家小微企业,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依靠的是什么?“规范与创新的双轮驱动。”公司创始人任志广告诉记者。
规范管理:风险化解在源头
“依法合规是赢得市场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任志广表示,企业一直秉持“人人讲合规,事事守规矩”的发展理念。
公司定期组织合规专题培训,内容覆盖财税法规、合同法务、商业道德等领域,持续提升员工的依法合规意识;自主设计了一套差异化KPI体系,将税务申报、发票管理、税务检查等指标纳入财务部门的绩效考核,并与薪酬晋升直接挂钩。“我们一共只有24名员工,很多人都是身兼数职,因此每次合规培训都是面向全流程、全环节、全体人员的,针对同一笔交易,既从业务角度讲清关键事项,又从职能角度说明注意环节,以业财融合驱动规范管理。”公司财务负责人陈津华表示。
目前,杰星电子已构建起全流程规范管理体系。公司财务与法务部门会对每一笔交易的发票信息、物流轨迹、资金流向、合同条款进行双重交叉核验,并通过定期抽查采购合同、入库单及发票的匹配性,进行穿透式检查,及时发现风险并处置。
凭借规范的内部管理流程,公司近几年未发生涉税风险事项,并连续3年获评A级纳税人。
研发创新:盯紧项目全流程
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任志广深知,只有加快转型升级、加大研发投入才是一个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必要条件,就是研发费用占比和科研人员占比达标。因此,杰星电子针对每个研发项目,从立项、实施到成果转化,都建立了全流程管理方案。
在研发项目启动之初,企业财务部门便及时跟进,与研发团队共同制定详细的预算模板和费用归集规则,明确区分生产性支出与研发性支出,规范人工、材料、折旧等分摊依据。在研发项目启动后,按项目设置研发支出辅助账,根据工时、物料领用等情况,严格分类归集研发费用与非研发费用,避免成本混同。项目完成后,固化测试报告与知识产权台账,避免不合理的成本费用分摊。
这套由内而外的研发项目管理体系,让企业实时、全面掌握所有研发项目的进展、投入、转化等情况,合理安排研发费用的支出与科研人力资源的投入。而规范准确的研发费用归集,也使杰星电子能够充分、规范地享受国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近3年企业累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800余万元,全部用于新一代专利技术的研发。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累计获得专利108项、商标9项、软件著作权9项。
“税银互动”:赢得发展新空间
无论是设备购进、研发投入,还是人才引进,资金都尤为关键。和众多小微企业一样,杰星电子也面临轻资产、传统抵质押物缺乏等问题。
为助力像杰星电子一样的小微企业发展,国家税务总局张家口市税务局联合金融监管部门及30余家商业银行,深化“税银互动”机制,将企业的纳税信用等级、纳税申报情况等关键信息进行整合,让银行能够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水平,为银行提供信贷支持提供重要参考,助力企业扩大生产、升级技术。
杰星电子也是其中的受益者。“2024年,凭借良好的纳税信用,我们获得了500万元的资金用于购进半自动智能化数字生产线、回流焊设备等,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的产能。”任志广介绍,杰星电子2024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产值达到7256万元,相比新设备投产前增长80%。
今年上半年,全市“税银互动”信用贷款累计发放额度达20.39亿元,惠及企业3057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