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12月1日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市税务局针对水资源税征管中的数据壁垒与风险防控难题,联合财政、水利等部门,创新推出“水资源税综合动态管理台账”,构建起“数据池—台账网—风控链—质效端”四位一体的水资源税征管机制,推动了水资源税精准化管理。
截至今年7月,宁波市税务局累计推送风险任务346条,补征水资源税576.78万元,实现了“数据驱动、征管智控、服务提效”的多重突破。
数据驱动:
部门协作织密监管网络
2024年底全国水资源税改革启动之初,一场跨部门协作的“护水战役”已在宁波悄然打响。当地创新构建“税—水—财”协同机制,不仅架起市级“税水数据专线”与县级复核通道,还精心建立起“水资源税综合动态管理台账”,清晰梳理出1200余条取水信息的脉络底数。
在该动态台账系统中,五大模块50余项信息字段清晰呈现——税源基本信息、外部门动态数据、征收管理明细、风险预警指标、“税即视”管理图景,共同构成一套覆盖税源发现、核实、监控的全链条管理体系。
每月定期对接,每季专题研判——这套跨部门协作机制让取水许可证、取水计划、实际取水量等关键信息得以实时更新至动态管理台账,为精准开展风险预警、优化政策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打开税务部门的“税即视”系统,申报征收、“税即视”管理等四大功能模块信息被生动绘制成“税务地图”,四个图层的精准比对,既直观验证了台账风险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又能通过电子台账将风险点实时推送至基层税务局,形成“发现—跟踪—处置”的闭环管理链条。
“过去核查企业申报风险全靠人工,现在有了台账指标公式自动校验,仅初期就修正了12%以上的错误税源信息,申报准确率大幅提升。”宁波市税务局资源和环境税处处长陈晔指着电子屏上闪烁的“税务地图”向记者介绍,屏幕上取水企业的定位坐标、工程名称、申报详情等信息一目了然,动态更新的数据流正悄然织密监管网络。
不久前,宁波市海曙区税务局正是通过动态台账的风险提示,发现辖区内企业在今年第一季度申报的实际发电量与水利部门监测数据存在较大出入。税务部门立即与水利部门联动复核,很快查明系财务人员操作失误所致。在税务干部辅导下,企业及时更正申报,补缴了税款。从发现问题到彻底解决只用了3天,效率比单部门作业平均时长提升了80%。
宁波市税务局还运用动态台账采集的信息,对比水利部门提供的取水口经纬度与地图落点,反向协助水利部门修正了14处定位偏差。这种双向校验机制已成为常态——税务部门借助台账整合的多源数据,既能校验企业申报信息,又能为水利部门的取水监测、工程管理等工作提供数据校准参照,形成“税水数据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
征管智控:
智能指标筑牢风险防线
记者发现,在动态台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风险管理”模块,该模块如同为水资源税征管装上“智慧大脑”——构建起四大类风险指标、十三类细分指标的智能预警网络,通过台账内部数据勾稽关系的自动比对审核,精准实现风险“识别—分级—处置”的闭环管理。截至目前,仅通过该模块的数据校验功能,宁波市税务局就已完成2200余条征管数据的风险排查。
据了解,在水资源税改革启动初期,该局通过台账的行业分类功能捕捉到一条关键线索——工程施工领域可能存在未领证取水或未批先取的情况。税务部门迅速联合水利部门开展专项核查,最终推动29个建筑工程项目完成取水许可批复,不仅规范了建筑行业的临时取水行为,更实现了堵漏增收。如今,这类临时取水已纳入“即取即入册”的台账管理体系,从源头上堵住了监管漏洞。
宁波市税务局还通过台账系统建立针对水力发电行业的专项筛查机制,发现部分水力发电企业存在未按“上网电量×(1+n%)”的标准确定计税依据,仅以上网电量申报纳税,导致发电量数据申报错误。借助这套风险指标体系,该局随后在全市排查出69户同类疑点企业,最终补征水资源税6931.29元。看似零散的小额补征,恰恰体现了动态台账中细微参数的智能校验能力。
这样的智能防控并非个例。通过设置申报信息与取水数据的比对指标,台账已预警39条信息差异,宁波市税务局补征税款1.4万元;聚焦申报减免异常情况,推送143条风险任务,累计补征税款326.1万元;针对城镇公共用水、特种行业取水等领域设计专项指标模型,发现112条行业疑点,补征税款104.69万元。从单户企业的申报误差到行业性的征管漏洞,动态台账正以科技力量筑牢水资源税征管的“防火墙”。
服务提效:
“政策雷达”助推“以税护水”
在织密监管网络的同时,宁波市税务部门让动态台账成为“政策雷达”,依托为企业量身绘制的水资源税画像,让“以税护水”的理念精准抵达每一个用水主体。
今年4月征期,宁波市奉化区税务局对标记为“农饮水”工程的纳税人进行专项筛查时,敏锐发现了申报环节的偏差。“水资源税的申报方式和原来的水资源费完全不同,多亏税务部门的风险提示和上门辅导,我们几分钟就完成了更正申报,并享受了农村饮用水相关税收优惠。”奉化区尚田街道办事处财务负责人范女士告诉记者。
这样的精准服务,源于动态台账构建的“政策雷达”服务机制。宁波市税务部门依据台账中企业的行业属性、用水规模等数据,建起动态税源数据库,从中梳理出重点服务对象名单:对86户用水量大的工业企业,主动送去工业用水定额先进值优惠等节水税收政策解读;对新取水户,及时提供办税流程的一对一辅导。截至目前,税务部门已累计服务企业1232户次。
“在税务部门辅导下,我们申报成为工业用水效率先进企业,光水资源税就减免了1.5万元。”宁波牡牛集团财务经理李奋说,这笔省下的资金被投入到废水处理设施升级和中水回用工艺研发中,改造后企业取水用量同比下降6.67%,生产用水综合回用率达到94%。这正契合了《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中节水红利导向——工业用水前一年度效率达国家定额先进值的,可减征本年度20%水资源税。
数据显示,今年1月—7月,宁波市税务部门入库水资源税1.3亿元,其中10家工业企业因达到用水定额先进值标准享受到减免优惠。“节水—节税—再投入”的良性循环,让越来越多企业主动加入到护水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