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支“半年报”反映经济稳中向好

2025年07月30日 版次:05        作者:张德勇

上半年,随着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显效,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进而带动一系列财税收入数据指标改善。

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在不稳定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展现了强大韧性和活力,也折射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显效。

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更加给力

今年以来,财政政策与宏观政策的取向保持一致,靠前发力、更加给力,具有规模更大、结构更准、节奏更快的特点。

从总量上看,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这些增支举措表明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传递出加大逆周期调节的信号,有助于改善社会预期,增强市场活力。

从进度上看,上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9.29万亿元,占年初预算的89.8%,下达进度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和专项债券2.6万亿元,支持地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预算6583亿元,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和“两新”工作;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用于补充四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在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的同时,优化支出结构,持续向重点领域倾斜。比如,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其中,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明显,财政部分两批预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620亿元,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并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带动汽车、家电、家装、手机等商品实现上半年销售额1.6万亿元,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激活了消费市场,并从需求端牵引供给端同步回升,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加快国民经济循环,使内需尤其是消费成为促进GDP增长的主动力。

财税数据诠释经济“成绩单”含金量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映经济。随着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显效,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进而带动一系列财税收入数据指标改善,为接下来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6万亿元,同比下降0.3%,但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其中,税收作为财政收入主体,是观察经济运行的一扇窗口,上半年,税收收入逐步回升。全国税收收入9.29万亿元,同比下降1.2%,从4月起,月度税收收入连续3个月同比保持增长,4月增长1.9%、5月增长0.6%、6月增长1%,反映了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增长平稳。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市场预期改善,股票成交额放大,证券交易印花税785亿元,同比增长54.1%。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税收表现良好,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计算机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装备制造业上半年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2%、9.2%、6.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税收收入增长13.8%,成为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持续凸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生动写照;文化体育娱乐业税收收入增长8.6%,反映了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在非税收入方面,上半年实现收入2.27万亿元,同比增长3.7%,但增幅比第一季度回落5.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放缓8个百分点。其中,5月和6月的非税收入分别下降2.2%和3.7%,体现了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初见成效,这有助于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此外,出口退税数据印证了我国外贸“成绩单”。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强支撑力。出口退税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直接降低了企业成本,助力外贸顶压前行。

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进一步用好用足财政政策

一系列经济和财税数据指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上半年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需看到,当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较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结构调整压力较大,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尚需加力巩固。为此,宏观政策应继续加力给力、用好用足。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应按照年初预算安排,围绕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保持应有支出强度,并与优化支出结构相结合,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加速政策落地显效,将现有预算安排中的财政政策效能充分释放。另一方面,应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谋划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确保政策灵活性和前瞻性。针对经济运行中内需不振等突出问题,可考虑上调财政赤字率、增发特别国债、加大专项债收储力度等,继续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并与货币、就业、产业等宏观政策协同配合,增强政策合力,在经济运行的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扩内需稳增长。

充分发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需要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相配合。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相关部署,稳步落实各项改革任务。近期,调整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征收范围,把消费税改革向前推进一步,有助于更加充分发挥消费税调节职能,引导合理消费,促进税制公平;《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施行,有助于提升税收服务与管理效能,促进平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更好服务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和服务措施,更好满足境外游客消费需求,为催热境外游客“中国游+中国购”提供了积极助力……这几项事关税制建设、税收征管等的优化完善之举,也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步步为进的具体呈现。不啻于此,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需在预算制度、税收制度、政府间财政关系等领域全盘扎实向纵深推进,出实招、见实效,以调动各方稳经济、促发展的积极性,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充满活力、富有韧性的财税体制保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