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税VS减支》:财政平衡下的政策智慧

2025年07月30日 版次:08        作者:崔振兴

针对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多重挑战,多国政府积极探索应对策略,通过增税或削减公共支出,以应对日益加剧的财政赤字问题,保持经济的相对稳定。

在《增税VS减支:财政困境下的政策选择》一书中,意大利经济学家、已故哈佛大学教授阿尔贝托·阿莱西纳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16个经济体采取的多项财政措施进行分析,评估了增税和减支在减少债务方面的相对有效性。

书中详细记录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16个成员国在1970年—2014年期间实施的近200项多年期的财政紧缩计划,并对这些措施进行归类分析。作者指出,衰退期积累的赤字难以被后续繁荣期的盈余完全抵消,同时,在经济繁荣期,政府往往依然选择积累赤字。因此,许多国家即使在相对平稳的经济时期也会积累巨额公共债务。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虽然意大利、比利时、爱尔兰3国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都超过了2%,但这3个国家都积累了巨额债务。高债务水平本身可能阻碍经济增长,例如,政府为支付债务利息而增加的税收会抑制经济活动。高负债与低增长并存容易引发债务危机,因为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政府偿债能力的信心。

作者提到,从过去30多年经合组织国家的经验看,以削减政府支出为基础的紧缩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较小,而基于增税的紧缩政策往往效果不佳。研究表明,与基于支出的计划相比,在政策发挥作用的整个过程中,以增加税收为基础的财政调整计划导致的经济衰退更为严重,尤其是在计划实施后的两年时间内这一差异更大。书中认为,削减政府支出,尤其是各种减少福利计划的支出,比增税政策对财政赤字的影响更持久。减支措施的成本远小于增税措施的成本,减支有时会带来产出增长,并且在减少债务增长方面比增税成功得多。在市场信心传导机制的作用下,减支被认为能够通过提振信心促进私人投资、改善消费预期,而增税对信心的提振效应则相对较小。例如,提高个人所得税可能带来劳动力供给下降,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和产品价格提升,进而导致消费需求和可支配收入下降。相比之下,削减支出政策虽然直接降低了总需求,但也会降低消费者对未来税收负担的预期,进而提高劳动力的供给水平,尤其是当削减支出被视为一种永久性行为时,这一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当代发达国家,削减支出相比增加税收,能以更低的经济成本,实现有效的赤字控制。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波动,财政收支紧平衡已成常态,面对严峻的形势,各国政府开始积极寻求解决之道。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政府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比如,增税可能在短期内增加财政收入,但长期则可能导致消费疲软,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如何在刺激经济增长与控制财政赤字之间找到平衡,是政府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对此,作者也强调,在绝大多数现实情境中,单一依赖增税或减支均是不现实的。可以有选择地适度增税,特别是增加对经济扭曲程度较小、公平性较优的财产税、环境税等,同时聚焦福利体系,可持续地进行结构性减支。

书中提出,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和反馈至关重要。任何可行方案必须深植于广泛的社会契约,这要求决策者以坦诚态度沟通财政危机的真实性与紧迫性,并把握经济上行期的“机会窗口”推进改革,最大化降低社会阻力。实行有效的税收与支出政策,其最终目的不仅是消除赤字,更是确保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长期发展。

本书探讨了基于税收的财政计划对消费、投资、净出口、消费者信心、商业信心以及利率的不同影响,并分析了何时以及如何实施财政紧缩等重要问题,为研究财政紧缩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财税工作者提供了参考。例如,立足我国实际,财税工作者应注重处理好财政政策与财税改革的关系,让改革为财政政策效能的释放更好提供制度支持;推行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推动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连云港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