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锅炉企业的蜕变

2025年08月01日 版次:05        作者:张婷娟

【新闻回放】我国每年新增煤矸石超过8亿吨,新增煤气化低活性飞灰约5000万吨,传统技术无法有效利用这两类固废,被迫大量堆存,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会造成自燃、扬尘、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日前,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的“极低热值煤矸石及煤气化低活性飞灰固废规模化降碳处理技术”通过技术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技术成果属国内外首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郁郁葱葱的芭蕉树下流水潺潺,几只白天鹅在池塘中悠然戏水,蓝色的数字化服务管理系统实时展现生产和管理数据……日前,笔者走进太原锅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锅集团),企业的园林式工厂和笔者记忆中钢铁与火焰交织的锅炉工厂景象大相径庭。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从太锅集团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感受到:只有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企业才能一次次抓住机遇,实现“华丽转身”。

太锅集团前身为1958年建厂的太原锅炉厂,1999年6月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总部位于山西省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业收入从成立之初的几千万元到2024年的29亿元,太锅集团在26年时间里,以敏锐的洞察力完成了从传统设备制造商到综合能源方案提供者的蜕变。目前,公司持有A级锅炉制造许可证,主营循环流化床锅炉、工业锅炉及电站锅炉的研发制造,已经占据国内中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市场的半壁江山。

1995年到2005年,我国能源结构单一,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环境保护主要依赖排污许可收费来对排污主体进行约束,执法刚性不足,粗放型生产较为普遍。在这一大背景下,太锅集团被迫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落后导致企业濒临倒闭。多方寻求合作未果后,太锅集团最终选择与清华大学掌握流化床锅炉新理论的岳光溪教授合作,成功开发出“第一代规范型产品”,以创新赢得先机,不仅走出了困境,而且拥有了核心技术和领先产品。

2005年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能源压力加剧并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制性政策和标准,并启动了多项全国性节能工程。这一时期,太锅集团响应政策号召,推出解决“电耗高、煤耗高、磨损严重”三大世界性难题的“第二代节能型产品”,将融入国家战略目标作为企业发展方向。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2015年1月1日起,“史上最严”新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这个阶段,太锅集团适时推出“第三代超低排放型产品”,打破国内外对燃煤循环流化床燃烧自身污染控制能力的认知。

2017年至今,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和技术不断进步,我国的能源结构呈现出显著变化,燃煤占比从2005年的77.4%逐渐下降到2024年的63.9%,一次电力和其他能源(一次电力包括核电、水电、风电及太阳能发电产生的电力,其他能源是除了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外的能源)占比从2005年的8.4%上升到2024年的23.8%。

2018年1月1日,中国第一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环境保护税法实施。随着环境保护税法的持续深入实施,“多排多缴、少排少缴、不排不缴”的正向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在发展中树立更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积极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这一时期,太锅集团构建了低碳热电能源供应工程技术体系的“第四代低碳产品”,锅炉燃料从最初的燃煤扩展为以燃煤为主,掺烧工业固废、生物质、秸秆,甚至煤矸石等,或者纯烧工业固废、生物质、秸秆等。企业成功从“卖锅炉的”,华丽转身为输出“一站式能源方案”的技术性企业。

可以看出,中国能源与环境治理的每一次深刻转型,都为太锅集团指明了创新的方向,也提供了转型的舞台。26年,从单一的燃煤锅炉到以燃煤为主,耦合生物质等多元燃料的新一代低碳智能循环流化床锅炉热电系统。太锅集团爬过一坡再迈一坎,牢牢把握住核心技术的制高点。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太锅集团26载的“技术涅槃”之路,绝非一个孤立的企业奋斗史,而是深深镌刻在中国能源结构优化与发展理念跃迁的时代年轮之上。它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中国注重“绿水青山”,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格局的生动实践。

(作者系中国税务报社2025年度骨干通讯员培训班学员。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长春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