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税务数据从“可用”向“好用”转变

2025年08月06日 版次:07        作者:徐珂

税费数据是税费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的核心要素,但在基层税务工作实践中,存在基础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共享渠道不畅、运用分析数据能力不强等问题。笔者认为,作为基层税务机关,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部署要求,发挥贴近经营主体、身处征管一线的优势,强化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不断提升基础数据质量。

随着税收征管系统不断升级,征管基础数据质量已得到很大提升,但在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现有税费征管手段还无法完全适应数字化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调研发现,在取数阶段,税务登记信息错误问题不容忽视。疑点数据核查中发现纳税人社会信用代码错误、缺失和失真,从业人数登记不准确等问题,影响经营主体登记类型、批准设立机关、会计制度(准则)等具体登记事项,可能导致纳税人税费优惠政策应享未享或错享多享,产生税费征收执法风险。

在治数环节,数据比对差异较大。税务部门与第三方数据交换机制还不够健全,第三方税费数据采集共享的格式和口径尚未统一规范,获取数据信息比较滞后、数据比对差异较大。比如,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收主要依靠人工录入或者从电子税务局采集,漏录、错录情况时有发生,造成税务信息与自然资源等部门登记的信息存在较大差异。

在用数场景,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基层税务部门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主动发现税费征管疑点数据能力较弱,利用税费数据进行逻辑关系关联比对方式有限,在各类税收征管数据的筛选、分析、研判、应对、处置中存在弱项,无法及时、有效、自行提取疑点数据信息,导致涉税费疑点应对处置工作较为被动。

笔者经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数据质量问题既有纳税人缴费人业务水平与遵从意识的原因,也有税务干部录入数据不够规范、审核把关不够严、日常管理不及时、不完备的不足,还存在数据交换机制不健全、数据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等短板。

国家税务总局白银市税务局坚持问题导向,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工作机制,持续提升纳税人端申报数据质量。同时,依托内控平台编制未按规定采集纳税人从业人数、税(费)种认定错误等4类风险指标,有效缩短扫描分析时间,减少人工分析工作量,大幅提升疑点数据成立率。在此基础上,提请市政府印发《白银市加强税费征管保障工作方案》,成立税费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列明涉税费信息共享清单及税费协助具体措施,打通数据壁垒,形成涉税费数据动态比对、交互审核、关联修正的共享共治长效机制。

笔者认为,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和数据要素价值的日益凸显,应坚持数据赋能、“供要管用”原则,共同打破数据共享壁垒,推动数据运用从“可用”进一步向“好用”转变。

一是建立比对分析机制。进一步建立和优化基础数据智能监控比对和分析应对机制,增加税务登记信息动态校验和修正环节。例如,校验社会信用代码疑点时,依托《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编码规则》(GB 32100-2015),就涉及的35个机构类别进行全量比对分析,关联基础数据逻辑比对规则;及时完善和修改单位纳税人投资比例组成形态及投资起始时间,精准匹配纳税人类型;校验纳税人注册地址和经营地址,按照《税务地名地址采集规范(试行)》设置校验标准,提供更为可靠和真实的地理数据。

二是完善数据治理体系。针对系统内数据质量不齐、外部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跨系统数据联动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构建多维度治理体系:突破传统结构化数据局限,融合纳税申报表、财务报表、网络公开数据等数据源,通过智能校验、人工复核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准确;在“自动算税”服务中嵌入智能审核体系,引入集成学习算法,降低基层税务干部风险应对压力;强化多系统数据融合分析,破解数据碎片化难题,构建全链条数据治理体系。

三是加快数字人才培养。尽快制定符合税务实际、着眼长远的税务数字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与高等院校、尖端企业的交流合作,共同建设具有税务数字技能培养优势的区域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循序渐进建立包括数据思维、数据基础技能、数据实战应用等在内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培养更多复合型、实用型征管人才,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夯实税收征管基础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白银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