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动态更新,北海环保税管得细

2025年08月13日 版次:03        作者:本报记者 张鲲翼 张思佳

今年6月,自然资源部发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广西北海市涠洲岛作为全国首个零废弃海岛成功入选。

绿色税制通过发挥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作用,为打造北海这座滨海“生态名城”提供了积极助力,其中主体税种环境保护税的精准征管至关重要。在涠洲岛“零废弃”建设过程中,税务部门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企业申报+实时监测+动态更新”的征管模式,推动环保税征管实现了从“粗放式”向“精准化”的转变。

“量一量”真实排污量

环保税的计税依据为污染物排放量,高度依赖于专业监测数据。为此,国家税务总局建立了“企业申报、税务征收、环保监测、信息共享”的征管模式。保障数据客观真实对环保税十分重要。

“我们发现部分企业虽安装了先进的在线监测设备,但在纳税申报时故意‘舍易求难’。”国家税务总局北海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负责人庞威说。

根据相关规定,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必须安装在线监测设备,污染物排放量应取设备当月读数。而税务部门在交叉比对生态环境部门共享的监测数据与环保税申报表时,发现部分企业并没有采用设备数据申报,仍然根据“废气(废水)排放量×实测浓度值”的公式手工计算。“这相当于有精准油表不用,却靠估算的油耗来计算排放量,结果肯定不够准确。”庞威打了个比方。他分析,企业此举或缘于对政策不够了解,以为公式计算更具“灵活性”,无论出于何种考虑,此举都将导致计税依据失真。

针对这一问题,北海市税务局迅速搭建专项环保税风险指标模型,将生态部门提供的“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大企业名单”与环保税申报表数据智能比对。模型一经运行,效果立竿见影。23户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的企业被精准锁定,其无一例外采取了手工计算数据的方式,风险识别准确率达100%。经风险提示和纳税辅导,23户企业迅速完成自查更正申报,共补缴入库税款50.2万元。

“算一算”减免明白账

解决了基础申报数据的准确性问题,北海市税务局又将目光投向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环节。环保税政策鼓励减排,企业排放的应税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浓度值,比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低50%,该企业缴纳环保税时可享受减半征收。但“应享尽享”不意味着“错享误享”。

税务干部介绍,政策规定,纳税人采用监测机构数据申报环保税减免,必须取得申报当月的监测数据,若当月无监测数据,则当月不能享受减免。但在现实中,部分企业一个季度仅进行一次污染物浓度监测,试图用一份数据申报整个季度的税收减免。

对此,北海市税务局聚焦企业填报的《大气、水污染申报明细信息》,“盯住”那些选择“监测机构检测”,填报税收减免项目,且同一季度内各月份的“实测浓度值”完全相同的企业。

很快,13户疑点企业被“揪”了出来,后续均被证实错误享受优惠。北海G发电厂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其连续3个月申报的汞及其化合物浓度值完全一致,且均享受了“浓度值低于标准50%减半征收”的税收优惠。“监测数据像是复制粘贴的,这不符合常理。”税务干部深入核查发现,G发电厂每个季度只开展一次监测,却将监测数据套用至整个季度,最终,G发电厂补缴税款63.2万元。

“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暴露了企业内部管理的疏漏,也让我们对环保税减免政策的细节要求有了清晰的认识。现在,我们严格按月监测、评估、申报,确保每一分优惠都享得合规。”北海G发电厂负责人李女士说。

“清一清”漏报风险点

北海市税务局在做好个案风险应对的同时,还将监管触角延伸至同类行业、同类风险。

今年5月,税务干部在核查T电力热力生产企业时发现,该企业的《排污许可证》明确其排放口涵盖“汞及其化合物”等8项大气污染物,然而实际申报数据中,“汞及其化合物”踪迹全无。

“根据环保税法,企业每个排放口的污染物,按污染当量数从高到低排序,只对排前三的征税。这里的‘污染当量数’,简单说是污染物排放量除以它的‘污染当量值’,这个值越小,说明污染物危害越大。比如汞及其化合物,它的污染当量值仅0.0001千克,在应税大气污染物里算很小的。这意味着,哪怕企业排放的汞不算多,也容易因为污染当量数高而排进前三。如果企业漏报汞及其化合物,危害会很大。”应对T企业风险管理的税务干部张益铭表示。

经辅导自查,T企业确认漏报,补缴税款352.6万元,滞纳金189.2万元。T企业的案例也触发了北海市税务局对行业监管的更深思考。作为临海工业城市,北海拥有相当数量的使用煤炭的电力热力生产企业,燃煤过程中,除排放汞等大气污染物之外,还会产生粉煤灰等固体废物,同样涉及环保税。全市其他同类企业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汞排放漏报问题?粉煤灰的环保税申报是否同样隐藏风险?

基于此,北海市税务局锁定全市燃煤量前十的重点企业,聚焦“汞及其化合物”和“粉煤灰”两类特定污染物,通过税务风险提示、组织专题辅导等方式,引导企业开展靶向自查。截至目前,查实大气污染物方面欠缴税款约50万元,固体废物方面欠缴税款约600万元。

为进一步推动短期整顿向长效整治转变,北海税务部门联合市生态环境、工信等部门,打造数据同步、服务同频、监管同向的精诚共治格局,让环境治理“攥指成拳”。

在数据上游,建立健全“税务+生态”关键数据共享机制,瞄准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监督性监测数据、排污许可证数据、相关税收数据等传递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明确数据交换方式、频次、内容,进一步畅通数据交换渠道。在服务中端,与工信部门组建服务团队,对全市申报环保税的大企业开展专项辅导,分析其经营情况、财务表现、税收状况、合规遵从、重大事项等指标,为企业生成重大事项提示。在监管下游,税务部门将发现的涉税风险与生态环境部门共享,以“专业互补、证据互锁”的方式,让监管更有力、让企业更信服。

“我们还将环保税征管经验复制到平台经济等重点领域,以‘行业+税种’的方式堵塞征管漏洞,目前各领域大企业累计查补入库税费8004万元。今后,北海税务部门将继续发挥好‘以数治税’的作用,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条件下的税费征管‘强基工程’。”北海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翁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