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如何增强财政韧性

2025年08月13日 版次:08        作者:王晓洁

联合国《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披露,205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首次突破16%,全球人口结构正经历深度老龄化转型。早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就突破了7%,成为世界上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相继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了经济和财政挑战,构建财政框架的“抗老龄化能力”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议题。

随着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延迟退休已成为全球应对老龄化的首选工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4年报告显示,超半数成员国将退休年龄与预期寿命动态挂钩,平均退休年龄将从目前的63.8岁升至2060年的65.9岁。美国于1983年率先将全额养老金领取年龄从65岁提高至67岁,德国预计将在2029年前实现67岁退休,日本将法定退休年龄从55岁上调至65岁。法国2023年《养老金改革法》以“早减晚增”机制为核心,提前退休每早1年减发5%,延迟退休每推1年增发5%,形成明确激励。

从实施效果来看,延迟退休能够避免财政赤字持续增加。据法国数据预测,到2030年,预计每年可节省17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88亿元),而如果不进行任何改革,到2030年养老金预算赤字将达到135亿欧元。为鼓励延迟退休,奥地利2025年启动“取消优惠+下调劳动税”方案,取消养老金领取者享有的27.5%固定税率优惠,统一适用与在职者相同的7级累进税率;同时下调雇员社会保险费率2个百分点,确保继续工作的税后收益高于提前退休。

老龄化导致劳动力萎缩,使劳动收入税税基缩小。为减少对劳动收入的依赖,一些国家转向增加消费或商品劳务税收。日本2019年将消费税的标准税率从8%提至10%,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由1989年的70%降至当前的45%。新加坡2025年将消费税税率由1994年的3%提升至9%,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由1994年的33%降至2024年的24%。2023年—2024年,14个OECD成员国上调增值税登记门槛,既为中小企业减负,又为后续“定向加税”预留空间。

在特别消费税领域,近年来,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16国提高烟草税。荷兰、葡萄牙提高酒类税。罗马尼亚、爱沙尼亚对含糖饮料征税,既抑制其负外部性,也为老龄健康支出“预筹资”。这些“劳动税瘦身、消费税补位”的举措,为应对老龄化预留可持续现金流,提升了税收弹性与财政韧性。

税收优惠层面,各国将“减税、递延、抵扣、免税”组合使用,以补充老龄化带来的财政与劳动力缺口。

在养老金递延优惠方面,美国、德国养老金等采用延迟纳税(EET)设计——缴费阶段税前扣除、投资收益递延免税、领取时按累进税率征税,扩大长期税基并锁定长期储蓄。

在养老服务业定向优惠方面,多国完善和优化非正式照料相关税收支持政策,对非正式照料者给予经济支持。例如,法国将居家养老服务的增值税税率由20.6%降至5.5%,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服务的企业免征社保税。澳大利亚设置了老年人护理医疗费用个人所得税扣除政策,扣除额度为护理医疗费用的10%或20%。德国将纳税人雇佣专业护理人员照料家庭成员而产生的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范围。新加坡为养老机构等设施建设提供90%的建设资金,并对养老机构各项服务提供相应的津贴。

目前我国已启动延迟退休,短期可考虑建立延迟退休税收返还池,将延退带来的新增个税和社保费专款弥补养老金缺口,缓解地方支付压力,形成正向激励。长期将“养老金递延—就业减免—产业优惠—生育激励”嵌入同一政策链条,通过递延纳税鼓励养老金长期储蓄,以差别扣除减轻家庭赡养成本,以税收抵免激励生育行为,实现财政可持续性与家庭福利的平衡,在不提高总体税负的前提下释放更大财政空间。在扩大税基、提升税收韧性方面,可在稳定宏观税负的前提下实施“结构性增税”,适当提高烟草、白酒税率,新增收入专项补贴养老医疗。构建完善以评估价值为基础的房地产税体系,增强地方财政自主性。

(作者系河北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