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名税务志愿者的世运故事

2025年08月15日 版次:01        作者:本报记者 陈永康

8月7日—17日,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以下简称世运会)在成都举行。为服务世运会,四川、重庆两地税务部门依托“蜀渝译家”双语服务站,联合选拔42名精通外语的税务干部组建双语志愿者团队。赛事期间,税务志愿者奔忙在世运村、机场、世运会文化体验点及赛事场馆等15个关键点位,为外籍运动员和境外旅客提供离境退税政策咨询、资料核实、流程指引等专业服务。

首赛日,18个小时连轴转

8月6日早上6点,世运会软式曲棍球首赛开赛前夕,来自国家税务总局成都市新都区税务局的龙仁萍准时来到新都香城体育中心,迅速投入到软式曲棍球场馆志愿服务宣传组的工作中。

从今年3月起,龙仁萍便投身志愿服务筹备工作,接受了成都世运会执委会组织的系统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外事礼仪、应急处理等志愿服务通识内容。“因为负责宣传岗位,我还参加了宣传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服务规范强化培训,力求服务专业、高效。”龙仁萍说。

首赛日任务繁重,龙仁萍和团队伙伴们奔走于场馆各个角落:除了负责场馆内的氛围营造、协调各小组宣传工作、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外,他们还承担票检、咨询、秩序维护等事务。当最后一批观众离场,团队完成收尾,时间已是7日凌晨,龙仁萍和团队伙伴们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

新都香城体育中心宣传部副主任高翔说,税务志愿者准备充分,在不同岗位间切换,保障了首赛日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18个小时连轴转,他们没有一个人喊累。”高翔说。

世运会期间,龙仁萍和伙伴们每天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赛场志愿服务。面对记者的采访,龙仁萍很自豪地说:“服务世运,是光荣更是责任。”

让境外运动员和旅客离境前留下一段难忘记忆

世运会期间,税务志愿者活跃在成都的各个离境退税商店,特别是在熊猫基地、天府机场等境外运动员和旅客集中的地区,税务志愿者用专业与热情架起退税“暖心桥”。

四川省税务局出口退税和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42名双语志愿者均接受了离境退税政策与实操的专项培训,确保熟练掌握流程,能精准解答咨询、高效协助办理。

“成都熊猫基地是运动员和境外旅客的热门打卡地,我们的小服务连着大形象。”在熊猫基地退税商店,来自仪陇县税务局的志愿者伍玲说,她和团队成员每天要接待数十位各国运动员和游客,耐心解答“哪些商品可退税”“如何在线申请”等各类问题,确保服务细致周到。

作为服务境外旅客的“最后一环”,天府国际机场离境退税点事关境外运动员和旅客“离境前印象”,要求税务志愿者必须精通“即买即退”的各项流程,做到双语无缝切换。几天来,从开具发票到生成退税单,从解释系统操作到答疑政策细节,税务志愿者的专业与高效赢得众多境外运动员和旅客的认可。8月12日,一名泰国籍游客在快速办结退税手续后点赞说:“服务很好,中国志愿者很棒!”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带境外运动员和旅客在记忆产业园“打卡”

世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交流的盛会。除提供赛事志愿服务以外,世运会期间,税务志愿者还活跃在社区、高校、企业、商圈。

成都东郊记忆产业园内,斑驳的厂房砖墙与现代数字文创设备交相辉映。这里曾是上世纪50年代的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如今成为中外游客感受巴蜀文化的热门打卡地。在这里,税务志愿者不仅提供信息咨询、语言翻译服务,更化身为城市文化的推介者。

来自重庆市南岸区税务局的志愿者刘星言是其中一员。她手持《境外旅客离境退税指南》等多语种宣传手册向游客介绍政策,同时也热情地向驻足的境外旅客介绍园区特色:“这里曾是新中国早期的电子工业基地,如今融合了前沿数字艺术。您可以在这里感受历史与现代的碰撞。”她用英语流畅地讲解和指引。

志愿者王霁是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税务局的一名青年干部。几天的讲解服务让王霁对东郊记忆产业园这片土地的变迁感触颇深。“从轰鸣的工厂车间到充满活力的文创艺术空间,东郊记忆产业园的蜕变,本身就是中国发展历程的一个生动缩影。”看到境外旅客既惊叹于旧厂房的工业遗存之美,又沉醉于年轻人创作的数字艺术,王霁深感自豪。“能在这个充满历史与创意的地方,向世界各地的朋友介绍四川、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脉动,让我体会到志愿服务的独特意义所在。”王霁说。

“世运无限,气象万千。税务志愿者通过专业热情的志愿服务,为各国来宾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涉税服务,同时向世界展现了成都开放包容、活力创新的万千气象。”成都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