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税务打造“执法风险推送模型” 规范干部执法行为

数智“哨兵”上岗 源头防范税务执法风险

2025年08月19日 版次:05        作者:夏邦晟 郝晓斌 李泽敏 本报记者 张聪 李涛

近期,司法部发布《行政复议工作白皮书(2024)》,国家税务总局贵州省税务局依托数智管理中心编制风险指标模型,提醒行政执法人员及时更正处理执法风险点的做法被收录其中。

记者从贵州省税务局了解到,从2023年开始,贵州省税务局搭建“执法风险推送模型”,开发数智“哨兵”,按日分析税务执法数据,发现风险点后,以系统弹窗、短信形式点对点发送给行政执法人员,督促其第一时间更正处理。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扫描发现不合理执法风险数据3万余条,已督促税务干部全部整改,税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人次下降超50%,基层税务执法规范性和精准度得到大幅提升。

1.直面痛点 构建智能分析模型

“基层税务部门每天需要处理大量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处罚、税费征收核算等业务,因部分执法人员政策理解存在偏差、流程把握不严、系统操作失误等原因,法律法规适用不准、行政许可审批超期等问题时有发生,造成了执法风险。仅依靠人工进行事后核查覆盖面有限且效率不高,一些执法瑕疵往往等到引发复议、诉讼或投诉时才被发现,纠错成本较高,执法公信力也受影响。”贵州省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冯绍伍说。

为系统性破解这些问题,贵州省税务局从全省抽调15名精通数据分析、政策法规和核心征管系统的业务骨干,组建了数智团队。他们深度分析了贵阳市2020年以来10批次、2万余条执法疑点数据,并与220件行政复议案件、1185条内部督察发现的问题对照剖析,逐条校验规则、反复推演逻辑,梳理了“执行标准模糊项”“人工操作易错项”“系统待完善项”等30余项可能导致税务执法风险的因素。基于对风险产生原因的分析,数智团队运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运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编制指标脚本,搭建“执法风险推送模型”。该模型涵盖了8个关键执法领域、12项核心监控指标,既包含“最高开票限额审批超期”“听证申请时限内实施处罚”等刚性指标,也纳入了“违法事实填写不规范”“处罚依据填写不规范”“不予处罚理由不充分”等柔性指标。

2023年2月,该模型在贵阳市税务局开展先行试点,积累实践数据。2023年6月,贵州省税务局根据试点过程中的反馈升级模型。综合考虑全省情况对指标适用标准进行调整后,正式在全省推广实施“执法风险推送模型”,并嵌入“税务系统内部控制监督平台”。

目前,贵州省已确立了“省局统筹—基层响应—双回路反馈”的“执法风险推送模型”运行机制:省税务局数智管理中心负责模型的日常运维、数据抽取清洗、风险任务指令的生成与调度,每日定时自动扫描金税三期等核心系统中的增量执法数据,一旦触发预设的风险指标,系统立即生成包含风险点描述、相关法规依据、处理建议的预警信息,通过内嵌短信、待办任务等形式点对点推送至具体执法人员。执法人员收到预警信息后,须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若风险属实,须立即整改纠偏;若为误报,需说明情况,核查整改结果需通过系统实时反馈至省税务局数智管理中心,并同步推送至同级督察内审部门备案。形成了“疑点智能筛选—风险精准推送—基层限时整改—上级在线复查”的闭环。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模型累计扫描执法信息约2.6万条,精准识别并推送执法风险预警信息66条,基层核查反馈率达100%。

2.风险提醒 检测税务执法质量

不久前,贵阳市白云区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的税收管理员黄淞收到一条由系统发来的预警短信,提示其受理的一笔最高开票限额审批事项办理时间已过半。这条精准的临期提示促使黄淞立即行动,当天完成审批,避免超期风险。

“以前全靠自己记或领导提醒,现在系统会发来提示,就像一个‘小闹钟’。”黄淞说。

黄淞的感受也是大部分基层税收管理员的感受。“执法风险推送模型”启用后,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出现最高开票限额审批事项超期的情况了。

“作为当前税务部门仅有的行政许可事项,最高开票限额审批曾是引发纳税人不满和行政复议的高频事由之一,也是执法风险发生率最高的事项之一。”贵阳市税务局法制科科长孙阁峰介绍。

针对这一情况,“执法风险推送模型”围绕“最高开票限额审批”设置专门的提示模块,对于百万元版以上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最高开票限额的审批,建立三次提醒机制,在受理后第5个、第8个、第15个工作日分别进行提醒,通过系统界面弹窗、短信提醒等方式向税收管理员发出预警,确保该事项处理不超过法定时限。

模型的刚性约束和精准提示,如同一把标尺,倒逼执法行为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今年3月,模型扫描发现一条疑点信息:贵阳市花溪区税务局青岩税务分局于2025年2月25日对辖区某企业2016年3月的耕地占用税逾期申报行为实施了行政处罚。系统提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六条“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在五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该违法行为发生已超过五年法定追溯时限。

面对这一可能涉及执法风险和影响纳税人权益的线索,主管税务机关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启动核查程序,比对核心征管系统历史数据,同时督导分局办理人员开展核查,最终确认该行政处罚行为确实为超出法定时限予以行政处罚的行为,属于应予纠正的情形。

情况明确后,主管税务局第一时间联系到当事企业,耐心说明了缘由,帮助指导企业发起退税费流程,及时开具收入退还书,有效化解了执法风险并保障了纳税人权益。

“万万没有想到钱还能退回来。”企业财务负责人高女士说,“这次经历,真真切切让我感受到了税务部门的执法是规范的、态度是负责的。”

“执法风险推送模型”推广以来,实现了精准识别风险、源头预警干预、统一执法标准、强化内部监督的目标,成为基层执法的得力助手。全省实现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零超时”,安顺等市州实现税务行政诉讼“零发生”。

3.良性循环 干部执法能力提升

自动化的筛查和精准提醒,将基层人员从繁重的人工自查、台账催办中解放出来。据统计,全省约80%的临期执法事项通过系统弹窗、短信提醒得到及时处理,显著减少了基层用于人工筛查和催办的人力资源投入。

“以前需要专人筛台账催办,不仅耗时耗力,还易产生差错。现在系统直推经办人,将人力资源解放出来专注纳税服务分析,管理员也能更专注于案头审核的深度和实地核查的质量,整体执法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执法风险进一步降低,形成了良性循环。”六盘水市水城区税务局蟠龙税务分局负责人张鹏说。

据了解,为持续提升基层执法人员高效规范完成核查整改以及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规避风险点的能力,贵州省税务局创新开展“能力转化工程”。督察内审、政策法规部门将“执法风险推送模型”运行中积累的大量典型预警案例、成功纠偏实例、常见操作误区以及正确操作规范,精心编纂成《风险指标应用操作指引》培训教材,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多轮次、全覆盖的“风险指标+执法实务”专题轮训,结合真实预警案例进行“解剖麻雀”式教学,让一线人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培训非常有针对性,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的情况。规范的执法不仅是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保护。”六盘水市水城区税务局干部余能佳参加培训后表示。

据统计,今年以来“执法风险推送模型”推送的执法风险预警信息数量较2024年同期下降70%。这一显著降幅反映出,基层税务执法人员依法履职、规范执法的意识和能力正在持续提升。

4.迭代优化 让模型保持“生命力”

“模型的成功运行绝非一劳永逸。要让模型持续保持敏锐和高效,必须紧跟政策变化、业务发展和技术前沿,在指标迭代、覆盖扩围、科技赋能上持续下功夫。”贵州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丁习文表示。

为此,该局定期分析“执法风险推送模型”运行数据,评估指标准确率、高频误报原因及新风险点,由政策法规、督察内审部门协同,动态优化指标逻辑和数据规则,形成“运行—分析—优化”闭环。

数据显示,经过两年的持续迭代优化,“执法风险推送模型”整体准确率从创建初期的约60%大幅跃升至95%以上。其中,“违法在听证申请时限内实施处罚”“违规对‘三证合一’企业处罚”等10项指标准确率达到100%,展现出可靠的风险识别能力。

同时,贵州省税务局根据税务总局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贵州税收业务实际,坚持成熟一个上线运行一个的原则,适时补充更新预警指标。今年4月,该局在“执法风险推送模型”中增设“稽查案件办理时限”预警指标,并在贵阳市税务局试点运行,通过对即将到期的税务稽查案件办理时限分时段对案件办理人员进行短信预警提示,确保案件办理程序正确。该指标运行3个多月以来,共推送提醒短信42条,“稽查案件超期办理”风险数据降至0条。这项指标预计在今年年底正式纳入全省“执法风险推送模型”中。

此外,“执法风险推送模型”也成为检验和优化现有业务系统流程的“试金石”。贵阳市税务局法制科副科长何雨忆介绍,以“逾期未申报应处罚未处罚”为例,在数据校验过程中发现该指标存在指向偏差,精准度不高。经深入排查,问题根源在于电子税务局在处理纳税人逾期申报催报流程后,相关“已接受处理并改正”的状态信息未能实时、准确地回传至金税三期核心征管系统,导致模型判断所需的关键数据缺失。这一发现为优化电子税务局与金三系统的数据交互机制提供了直接依据,推动了相关系统接口的及时升级完善,提升了整体业务流程的顺畅度和数据一致性。

“模型的推广运用,不仅有效筑牢了执法风险防线,还显著提升了执法效能和纳税人获得感。”丁习文表示,下一步该局将结合贵州税收征管实际,在领域扩围、技术深化、体系融合方面持续发力,深化模型应用,不断提升贵州税务依法治税、以数治税、从严治税能力,为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贡献税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