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的江都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保护好南水北调水源因此成为江都区的重要工作。2024年12月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在全国推开后,国家税务总局扬州市江都区税务局为助力“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持续优化水资源税管理,采取借助“智慧眼”扫出疑点、“上门诊疗”化解风险、构建“一体化”治理格局强化协同等方式,引导长江沿线企业节约集约用水,用绿色税收杠杆精准撬动“源头活水”的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
用“智慧眼”扫出疑点
以往,江都区税务局获取企业用水数据的通用方法是:水务部门上门抄表并与企业签字确认后,向税务部门传递相关数据,税务干部再通过人工比对来识别申报风险。这种“人盯人、表对表”的做法,不仅影响纳税人申报风险的识别效率,还可能出现因漏识别或识别不准带来的监管缺失问题。
自今年3月起,江都区税务局依托江苏省大数据管理平台,建立起“智慧眼”动态扫描模型,可对有关数据进行自动匹配和比对。鉴于水资源税征管的关键事项包括应税主体判别、计税依据确认和适用税额确认,该局将应税纳税人识别、水量计税依据匹配度、超计划用水等数据列为模型的核心指标,通过指标比对,预判企业该不该申报水资源税、按多少取水量申报水资源税、按取用水类别及是否为超计划用水情形判断适用税额,从而实现对水资源税征管全链条的风险预警。
4月初,江都区税务局利用“智慧眼”扫描发现,扬州市某机械铸造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水资源税纳税申报计税依据为150立方米用水量,与其当季3280万元的开票销售收入规模明显不相匹配,便向该公司发出了税务风险提醒。公司接到提醒后,组织人员对计税依据进行复核,最终补缴水资源税约3000元,消除了相关税务风险。
据江都区税务局税政四股负责人姚虎介绍,截至目前,该局运用这套模型已筛查出74条有效疑点数据,为后续精准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
“上门诊疗”化解风险
发现风险是起点,有效处置化解风险才是关键。对于初步扫描出的疑点,江都区税务局会向相关企业发出提醒,并持续跟踪企业整改情况。如果遇到纳税人争议较大的疑点,则会联系水务部门进一步复核。
今年4月—7月,江都区税务局扫描发现辖区内有44家企业存在水资源税计税依据疑点,这些企业申报的取水量数据与水务部门提供的实际数据有近600万立方米的偏差。该局第一时间通知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对于反馈不存在问题的18家企业,江都区税务局结合与水务部门共享的取水许可、取水计划、计量数据及违法信息,基本判定其存在人为缩减取水量纳税申报数据的可能。
为验证这一可能性,江都区税务局干部会联合水务部门技术人员到相关企业“上门诊疗”,重点核验未取得许可证而违法取水的企业情况。在扬州某新材料公司,技术人员对取水点的用水计量设施进行技术检测,当场确认企业少申报了部分取水量数据,并据此督促企业更正申报补缴税款近5000元。
自今年4月以来,江都区税务局借助这套“扫描风险、提示提醒、上门复核”的闭环运行机制,已补征企业水资源税约98.6万元。
构建“一体化”治理格局
2024年11月,在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全国推开的准备阶段,江都区税务局推动构建了政府主导、税务牵头、部门联动的水资源税“一体化”治理格局,实现与财政、水务、发改等部门的信息互通、任务协同、应急联动。
2024年12月,江都区税务局根据相关部门传递来的信息,了解到扬州泰富港务有限公司具备节水技术改造条件,便帮其测算不同用水量的水资源税负差异,引导其加大技改投入,大幅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经初步测算,实行技术改造后,泰富公司每年可减少长江取水量约30万吨。同时,因用水效率达到了国家用水定额先进值,扬州泰富今年预计可享受水资源税减免6.5万元。该公司财务负责人张维芹表示,目前节水改造已经完成,公司不仅节约了水费,还享受到税收优惠,进一步降低了经营成本。
通过高效扫描疑点、闭环处置风险、强化信息共享,江都区税务局不仅提升了水资源税征管效能,还通过发挥绿色税制正向激励作用,为激发当地企业节水内生动力提供了税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