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裁是当今世界上常用的非战争制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反恐、核扩散、军事冲突以及其他外交危机问题。但是,经济制裁也引发了关于其有效性、人道主义影响、合法性、道德问题的争论。
以贸易战为典型代表的经济制裁到底是否有效?贸易断输赢的思维模式是否正确?在《反思经济制裁》一书中,美国权威智库经济学家彼得·乔治·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学者对此展开思考。该书包含1914年以来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200多个案例,并以此为基础加以深度系统剖析。
书中将经济制裁定义为:公开或暗中寻求受制裁国政治行为的变化,蓄意的、由政府发起的、断绝或威胁断绝惯常贸易或金融关系的行为。经济制裁是“主动出击”,是一国政府为实现目标而有意为之的行为,其目标是“政治性”的,本质是通过经济压力实现政治目标。该书将经济制裁的目标归纳为五类:使目标国政策发生改变;使目标国政局不稳;破坏目标国的军事冒险行动;使目标国丧失发展军事的潜力;其他政策目标,如消除目标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打击恐怖主义等。
书中将经济制裁分为三种类型:限制出口、限制进口、阻碍经济金融流动。在某些情况下,国内政治目标可能掩盖外交政策上的顾虑,制裁的混合战术可能更具有国内象征意义而非实现外交效果。这类制裁被发起的那一刻,通常都能达到它们的国内政治目标。
作者分析,诸多变量影响着制裁效果,每个变量的细微差别都会导致制裁结果的差异。但总体来说,制裁措施通常并不能成功改变他国的行为。贸易制裁会导致制裁发起国失去出口市场,无法引进关键进口商品,被迫低价出售被禁运的出口商品,以及高价购买进口替代商品。
从贸易和资金流通角度看,受制裁国如果比制裁发起国更大且拥有更大影响力,那么制裁就不太可能成功。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单边的出口控制在当今产生的影响已经明显减弱。
根据书中的案例,有34%的制裁能够算作“部分成功”。大部分制裁的失败归因于制裁发起国与受制裁国的交叉利益。在绝大多数真正起作用的经济制裁案例中,发起国与目标国经济规模之比至少超过10倍;而在以颠覆为目的的经济制裁中,这一比例需达到400倍以上。通常最容易受制裁影响的是依附经济大国的经济“卫星国”。例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多米尼加发起制裁,成功迫使多米尼加满足了美国提出的绝大部分诉求。然而几十年后,全球经济的变化使得单方面制裁的有效性大不如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贸易和经济格局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新的技术发展得更快,全球性的经济发展使得特别容易受到制裁影响的国家数量减少了。
总体上,经济制裁实际达到的作用正在持续减弱。书中对过去美国单方面制裁的研究证明,这类制裁行动给美国公司、工人和农民带来了沉重的损失。1995年美国制裁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仅出口方面就达到15亿美元—20亿美元,造成国内20万人失业。书中也对此提出了警示,即单方面制裁给发起国带来的影响是慢性和长期的,制裁行动易使得其他经济体对发起国贸易来往的信任度降低,最终影响更大范围的长期国际合作。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黄山市税务局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务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