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部门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后,房地产企业“一手房”资产拍卖往往存在拍卖成交难、被执行人纳税申报配合难、买受人产权办理难等问题。自从去年一家房企“一手房”资产整体拍卖流拍后,国家税务总局海口市琼山区税务局没有走降价再试的“老路”,而是钻进数据堆、扎进市场里,深入分析流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最终让税收保全措施真正落地。
待拍房产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
第一次拍卖结束当晚,海口市琼山区税务局会议室的灯光亮到深夜。桌上摊着的拍卖报告显示,这批总建筑面积超万平方米的房产,从公告发布到竞价结束,始终无人问津。
“不是市场没需求,而是我们没找对方式。”海口市琼山区税务局资产盘活小组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逐渐摸清了流拍的症结——同地段同类房产均价在万元上下,这批房产以同类房产均价起拍缺少价格优势;整体“打包”上架,让不少只想买一套房的刚需人士望而却步。同时,在第一次拍卖时,海口市琼山区税务局只在传统平台发了几条公告释放了拍卖消息,多数潜在买家根本没看到。更关键的是,资产盘活小组成员意识到,简单降价走二拍流程,潜在买家很可能陷入“买涨不买跌”的恶性循环。
与其被动等客,不如主动找客。二拍保留价依规在首拍基础上下调后,单平方米均价降到万元以下。这个价格,在周边新盘普遍过万的行情里瞬间有了竞争力。为了进一步扩大优势,资产盘活小组决定从精准宣传入手。线上,16名税务干部化身主播走进待拍房源,在抖音、快手直播间带27万网友“云看房”;小红书笔记里,户型图、周边配套、拍卖流程被拆解成简单易懂的图文;房产网首页,这批房源被打上“法拍优选”标签。线下的宣传则更直接——税务部门协调拍卖公司装修出一套样板间,摆进周边售楼部;税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在周边小区、商超、公交站派发8000份传单,目标群体被一一邀约到现场。
“整体上架拍卖就像开大型招聘会,人多但不精准。”海口市琼山区税务局干部唐芊介绍,资产盘活小组创新推出“分拆拍卖”思路:先给每套房子单独建档,派专人盯着意向客户登记,一套房的蓄客量够了,就单独发公告、单独上拍。第一套试点拍卖的房子,从登记到上拍只用了5天,开拍前已有23人报名。最终,这套89平方米的两居室,以超出保留价5%的价格成交。紧接着,第二套、第三套房源进入拍卖流程,原本冷清的拍卖页面变得热闹,咨询电话从每天几个涨到几十个。等到第一批房源二拍结束,21套公告房源里有18套成交,达到了86%的成交率。
列明时间节点提醒企业及时完税
拍卖槌落下的那一刻,另一场考验才刚刚开始。“二手房”拍卖的税费缴纳有成熟流程,但“一手房”不同——被执行人是房企,涉及的增值税及附加、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每一笔都得精准申报,稍有差池就可能新增欠税。
“拍卖结果出来了,这是需要申报的税种和期限。”一套73.9平方米的房子成交后,海口市琼山区税务局干部李源涛第一时间向房企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把一张列着申报节点的清单放在房企相关负责人办公桌上,特意标出土地增值税的清算要求,把相关事项逐项作出解释。“有不清楚的随时打电话。”李源涛提醒。
这样的“贴心提醒”逐步成了常态。申报期前3天,海口市琼山区税务局安排专人跟踪企业申报情况,发现企业始终没有申报就立刻联系。海口市琼山区税务局征收管理股干部梁亚启说,为了防止产生新欠税,与拍卖公司的衔接更要卡准时间。这一步骤要是乱了,税款没及时入库,滞纳金跟着就来了,再追征难度很大。为此,他们专门建立了台账,企业一完成申报,立刻通知拍卖公司划扣税款,全程不超过24小时。在严谨的流程把控下,二拍成交的49套房子,所有税费都在规定期限内缴清,没新增一分钱欠税。
形成产权保障的“兜底”方案
买受人朱先生拿到房产证那天,特意给税务窗口打来电话:“原以为没发票办不了证,没想到这么顺利。”他不知道,这份顺利背后,是税务部门提前形成了保障产权的“兜底”方案。
按规定,房产拍卖后,房企得给买受人开具发票,可有些企业故意拖着不办。这样一来,买受人缴不了契税,房产证自然拿不到。针对这种情况,海口市琼山区税务局先亮“责任牌”,给相关企业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明明白白写明“15日内开具发票”,还附上发票管理办法里“未按规定开票可处1万元以下罚款”的条款。
有房企负责人看了通知,立即按要求开具了发票,但也有部分房企在规定期限内仍不开具发票。海口市琼山区税务局规定:只要买受人能提供拍卖成交确认书等材料,办税服务厅就可以先办契税缴纳,房产证照发。拍卖完成后,由于房企的拍卖款已打入拍卖公司账户且预留了税款,既不会影响后续缴税,也不会影响买家办理房产证。截至今年8月中旬,44套成交房源的买受人,全都在没拿到发票的情况下办好了产权证,没出现一起办证纠纷。
如今,那些曾经挂在拍卖页面上的房源,大多已经住了人,而海口市琼山区税务局关于税收保全的探索,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