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最新的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行政处罚而实质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企业已达9家。从2024年整年的数据看,证监会办理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达128起,证监会及派出机构共作出财务造假处罚决定61起,涉及责任主体426家,罚没金额51.37亿元。
近日,证监会通报,严肃查处贵州辖区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ST高鸿严重财务造假案件。
财务造假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伪造、变造会计记录或虚构经济业务等手段,故意违反会计准则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的行为。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屡见不鲜,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024年是严厉打击财务造假里程碑式的一年。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大退市监管力度,进一步严格强制退市标准。证监会据此配套印发《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细化了四类退市标准,财务造假“退市触点”增多。7月5日,国务院转发证监会等6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部际协同和央地协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财务造假防治机制,集中发现和惩处了一批财务造假重大案件。8月16日,最高检发布了《关于办理财务造假犯罪案件有关问题的解答》,对财务造假亮明了“零容忍”的态度,强调要全链条追责。
在此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依然有企业铤而走险。2025年以来,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行政处罚而实质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企业已达9家。其中,2025年1月5日,知名药企普利制药发布公告称,其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证监会认定,普利制药2021年、2022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同时,2021年、2022年虚假记载的营业收入金额合计达10.3亿元,且占该两年披露的年度营业收入合计金额的31.08%;虚假记载的利润总额合计达6.95亿元,且占该两年披露的年度利润总额合计金额的76.72%。
“上市公司铤而走险,利益驱动是关键。”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大连)副教授吕爱武表示,从虚增收入到伪造现金流,从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到利用会计准则漏洞粉饰报表,造假手段迭代升级,背后是巨额利益的诱惑——市值管理的捷径、融资门槛的跨越、高管薪酬的兑现等,都让一些企业铤而走险。吕爱武分析,有的企业通常出于满足上市条件、融资条件,利益输送以及掩盖经营困境等目的进行财务造假。例如,在锦州港财务造假案中,这家上市公司为了让收入和利润“好看”,进而满足银行贷款需求,2018年—2021年合计虚增营收86.24亿元、虚增利润总额1.79亿元。
“‘看门人’职责履行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吕爱武分析,第三方主体配合、串通上市公司实施造假,双方乃至多方形成利益链、“生态圈”,是近年来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的新特点。实践中,个别会计师事务所存在按“需”出具审计报告的情况,审计工作独立性难以保证。吕爱武表示,2024年新会计法发布后,加大了对财务造假的法律责任追究力度,针对三种财务造假违法行为分别提高罚款金额,同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罚款额度作了相应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配合造假的情况。
“处罚力度不够,也是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吉林财经大学中国大企业税收研究所研究员霍志远表示,根据证监会发布的数据,在2019年—2022年财务造假案件中,仅约15%的案例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处罚力度不够。例如,在新疆同济堂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造假案中,尽管同济堂的造假行为持续4年且涉及金额巨大,但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证监会最终对同济堂处以300万元罚款,对张美华夫妇罚款500万元并终身市场禁入,相比200多亿元的造假金额,存在“造假收益大于违规成本”的情况。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和公众利益,而且潜藏着不小的税务风险。霍志远表示,财务造假企业虚增收入、虚构利润会带来不符合实际经营成果的税收增加,其中很可能涉及虚开发票等非法活动。实践中,有的企业在实现其非法目的后,通过虚增成本让企业由盈转亏,进而在以后年度少缴纳税款。“随着税务部门监管力度日益加大,这些税务风险将被精准识别,上市公司和其他企业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霍志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