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记者王梓溪)近日,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上市公司总体上能够较好地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信息披露规则,但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在收入、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金融工具、资产减值、非经常性损益等方面,存在会计处理或财务信息披露错误。
截至2025年4月30日,A股市场共541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其中主板3185家、创业板1377家、科创板586家、北交所265家。中国证监会组织专门力量抽样审阅了上市公司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报告》。《报告》认为,按期披露年度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中,192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其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56家,带持续经营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35家,同时带强调事项段和持续经营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8家,保留意见72家,无法表示意见21家。
国家税务总局大连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税政科科长王琳注意到,《报告》显示,部分上市公司在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合并方面存在未正确判断合并财务报表范围、未恰当确认以“一揽子交易”方式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未恰当处理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或有对价、少数股东业绩承诺相关或有对价后续会计处理不恰当等问题。她结合实际分析,股权收购、企业合并等业务属于非日常业务,财税处理相对复杂,建议上市公司掌握并购重组相关税收政策要求,明确税务处理要点,在遇到不确定性问题时也可提前与税务部门沟通,确保税务处理的合规性。“《报告》披露的问题对税务部门做好上市公司税务风险监管,也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王琳说。
《报告》显示,在收入相关问题方面,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未恰当采用时段法确认收入和成本、未恰当核算点价模式下的销售收入、未恰当处理销售返利、未恰当处理合同履约成本。对于这些问题,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大连)教授张久慧建议上市公司关注会计上的收入确认与税法规定的收入确认要求的差异,对于时段法、时点法选择,点价模式收入,销售返利等情形,应按税法规定确认增值税纳税义务时点和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及时调整税会差异,避免因会计处理不当导致少缴或迟缴税款。
《报告》显示,在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相关问题方面,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预期信用损失计提不恰当、未正确区分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未及时就购买少数股东权益确认金融负债、未恰当处理存货采购中的价格修正条款、错误将其他权益工具投资重分类为持有待售资产;在资产减值相关问题方面,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未恰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未恰当区分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未恰当计量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未恰当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报告》还列明部分上市公司在列报与披露方面的问题和非经常性损益相关问题。
吉林财经大学中国大企业税收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姜新录认为,上市公司会计核算不当,很可能会导致其税务处理不当,从而引发税务风险。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需加强税务与财务的协同,不仅要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和真实,而且应关注税务处理的合规性及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此外,上市公司应加强财务人员对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学习,建立内部审核机制,定期检查税务处理的合规性。同时,还应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上市公司的税务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姜新录说。
证监会提醒,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应高度重视会计监管报告指出的问题,及时改正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错误,进一步提升理解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信息披露规则的能力,认真稳妥做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相关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