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税务开展跨区域虚假登记注册、虚开发票专项治理

构建防控体系 防范虚开风险

2025年08月26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任恒君 毕湘楠

“请注意筛查这批新注册建材销售企业,注册地集中,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等人员关联度高,联系电话多为虚拟号段,存在高风险行为聚合的特征。”前不久,在国家税务总局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税收大数据和风险管理局,数字化人才团队的案情分析师运用大数据穿透分析技术对一批新近注册的跨省经营主体进行了精准“画像”,通过梳理复杂的数据关系图谱,逐渐清晰呈现出风险点,帮助分析人员快速识别出存在异常的经营主体。

随着经营主体全程电子化注册登记的推行,企业开办的流程越来越便利。纳税人仅需使用市场监管部门赋予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通过电子税务局即可完成信息补录、发票额度核定等涉税业务办理。这种“智能开业+智能赋额”的模式使企业足不出户便可远程完成跨区域经营主体注册,在便利化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率的同时,也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税收大数据和风险管理局局长张勇告诉记者,为应对登记便利化给传统税收监管模式带来的挑战,今年3月以来,该局开展跨区域虚假登记注册、虚开发票专项治理工作,将跨区域冒用身份登记、虚设虚开等行为纳入基层税源常态化监控,探索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防控体系,持续理清新型作案手法,有效阻断跨省新办纳税人涉税违法行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法治公平税收营商环境。

筑牢事前“防线”:

源头把控堵塞漏洞

“在‘智能开业+智能赋额’模式下,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逃避人脸识别等信息系统检测和人证一致性核验,实现远程批量注册企业,并利用‘新办纳税人套餐’快速获取较高的初始发票额度,为后续虚开发票违法行为创造条件。”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税收大数据和风险管理局副局长郑健介绍。

针对这种隐蔽性强、波及范围广的违法行为,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重点强化“入口关”和“赋额关”监管,从源头上堵塞漏洞。他们把牢“入口关”,注重前移风险防控节点,在经营主体数据从市场监管部门进入税务信息系统的第一时间便进行实时扫描,实现源头风险识别,尤其是对短期内同一自然人设立多个经营主体、使用虚拟号码,以及“四员”即投资人、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办税人高度交叉任职等异常注册行为进行重点监控。

今年3月,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税务局利用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统一在“入口关”设置的扫描工具发现,辖区内一家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于3月26日设立登记,企业法定代表人周某来自黑龙江省,周某于今年2月到3月期间,还在呼和浩特市集中注册成立了2家建材销售公司和1家商贸公司,这4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等相互兼职,关联交叉,部分人员使用虚拟手机号码,存在跨省虚假注册风险。

根据扫描出的结果,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税务局风险管理部门立即将疑点线索转交税源管理部门,税务人员随即对该机械设备企业相关人员开展电话约谈。电话接通后,该企业法定代表人闪烁其词,无法准确说明其注册经营地址的具体方位。税务人员通知约谈事项后,多次拨打电话均无法接通。随即,税务人员前往企业注册登记所使用的某商务楼宇实地核查,并未找到企业经营场所,最终确认该企业属于虚假登记注册。

据了解,今年3月至今,玉泉区税务局已将173户取得初始赋额的虚假登记注册新办纳税人列入风险名录库,有效阻断了可能的发票虚开风险。

在把牢“入口关”的同时,严把“赋额关”。此前,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数字化人才团队的案情分析师针对新办纳税人初始赋额和实际开票额进行了连续6个月的数据测算和精细化分析,发现新办纳税人初始赋额和实际开票金额之间的差额普遍高达50%。结合本地区产业特点和风险状况,该局对初始赋额标准进行了调整,适度降低初始赋额额度,使赋额规则更加合理。

“我们根据优化后的规则,将包头一家新设建材销售企业的月度发票开具额度设定在100万元,相比之前降幅约67%,既能满足其正常经营需求,又降低了被不法分子利用较大初始赋额虚开的风险。”张勇说,“企业如有临时大额开票需求,可通过申请临时额度解决,既灵活又安全。”

拧紧事中“阀门”:

数据赋能日常监管

从税收风险“全周期”防控的角度来看,事前环节的源头管控是税收风险管理的起点,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通过将监管重心向事中动态监测延伸,实现风险防控的精准化与长效化。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数风部门构建了专门针对跨省异地注册企业的风险监控指标模型。该模型聚焦注册时间集中、开票行为异常等核心风险点,将模型预警信息嵌入该局税务大数据平台的“数电发票风险监管数字化辅助工具”,对纳税人进行动态扫描和重点监控,实现新办纳税人风险疑点的快速研判和预警,为基层税务部门精准识别高风险纳税人提供数据支撑。

“数电发票风险监管数字化辅助工具推送的预警就是我们的‘指挥棒’。”赤峰市税务局风险管理部门干部张威说,“收到推送的跨省新办纳税人风险预警后,我们会结合模型提示的风险等级和疑点信息,第一时间开展案头分析、电话核查或实地查验,对短期顶额开具、进销项差异较大的纳税人开票行为进行严密监测,确保风险发现在日常、管理在日常、消除在日常。”

今年7月,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收到预警提示,辖区内一户新办建材销售企业与另一户风险纳税人为同一投资人控制,且存在购销差异大的涉税风险。该局立即启动风险核查,发现这户企业“四员”任职的多户关联方纳税人已经被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列入风险名录库,而且接受发票的下游企业涉及10多个省,涉及范围广,行业类型多样,购销金额严重背离,跨区域涉税违法特点十分明显。经过核查,该局最终确认预警的疑点属实,于是立即将这家企业列为风险纳税人,发票列为异常凭证,并移交稽查部门进行下一步处理,及时化解税款流失风险。

“在‘智能开业+智能赋额’模式下,虽然设立登记、税(费)种认定、管户分配、发票使用等环节的工作量减少,但对于基层税务部门管理责任的要求更高、更精细了。”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局长李春然介绍。

为此,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不仅为基层提供风险筛查工具,明确了税务人员在管户分配环节强化日常税源管理的流程和责任,还组织开展新办纳税人案头分析和基本信息核查专项培训,有效提升税务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使其能够快速准确识别远程虚假登记、冒用身份等违法行为,夯实日常管理基础,变“被动接单干活”为“主动日常管理”,不断提升基层税源感知能力和前端风险防范水平。

“通过专项培训,大家对跨区域涉税违法行为特征和新型作案手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税收风险识别能力。”巴彦淖尔市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局副局长孙盛强说,“现在我们进行日常风险分析时,精准性和有效性都提升了不少。”

张勇介绍,事中监管机制在于充分发挥“人机结合”优势,即系统智能识别异常线索,基层管理人员凭借风险识别能力、日常工作经验和对本地税源的熟悉掌握进行核实处置,实现将风险防控转入日常、融入经常,持续健全“数据+规则+责任”的税源监管新机制,既提高监管效率,又确保处置的准确性。

强化事后惩戒:

持续提升震慑效能

在筑牢事前、事中监管和风险防线的同时,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作配合,对已经查实的虚假注册和虚开行为强化事后惩戒,将违法主体依法纳入信用惩戒体系,形成有力震慑。比如,将穿透比对发现疑点较多、涉嫌虚假登记或“空壳”企业纳入“负面清单”管理,阻断其数电票种核定和数电发票开具功能,实现对税收风险的快速反应和精准打击。

今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税收大数据和风险管理局通过模型筛查,对2户商贸企业的关键人员信息、联系电话、注册地址、发票上下游关系等进行穿透式分析,成功绘制出一个虚开发票团伙图谱,精准锁定以任某某、黄某等27名外省人员为主要成员的团伙。该团伙利用线上便利渠道,远程操控在内蒙古集中注册52户企业,涉及建材销售、机械租赁、技术服务等行业。

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数字化人才团队的案情分析师刘晓娟介绍,该团伙使用尚未发生涉税违法记录的身份信息进行注册登记,甚至使用真实手机号码作案,企图规避监管,涉嫌虚开数电发票,目前相关线索和证据已移交稽查部门处置。团伙企业涉及的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等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设立的经营主体已被列入“负面清单”库,限制开具、使用数电发票。

据统计,自今年3月全过程防控体系运行以来,内蒙古税务部门通过“机扫+人核”模式,从外省户籍跨区域新办经营主体中累计筛查出2857户高风险纳税人,其中确认虚假注册或无法联系的比例超过85%。截至8月下旬,已确认的虚假登记经营主体均已移交稽查部门或列为风险纳税人等措施予以处置。通过阻断下游抵扣、调整预警等级、追缴税款等一系列措施,累计挽回税款损失3.42亿元。

“通过构建‘全周期’防控体系,跨区域新办纳税人虚假登记、虚开发票的违法行为势头在内蒙古得到了有效遏制。”张勇说。

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刘成龙表示,内蒙古税务部门探索建立的“全周期”防控体系,特别是在强化事中日常监管和数据赋能方面,将智能预警与基层税源管理经验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远程注册模式下“人户分离”带来的监管难题,提升了风险防控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下一步,内蒙古税务部门将持续优化风险监控模型,深化跨部门数据共享与联合惩戒,进一步筑牢税收安全防线,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