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改革开放之初,几位经济学者在一篇关于中国改革的论文中,以马克思引用过的这句名言作为结尾,以彰显时代命题与改革召唤。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在深圳这片布满芳香玫瑰之地,超280万家企业扎根生长,共同撑起深圳近4万亿元的经济体量。近日,记者走进其中3家代表性企业,探访它们发展壮大的成长轨迹。
京华电子:与特区同岁的“中国制造”
在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的深圳华强北,深圳市京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楼顶上“京华电子”4个大字分外显眼。这家与深圳经济特区同年诞生的企业,历经45年风雨,发展版图早已跨越这片街区,抵达世界各个角落,成为深圳这片热土上“中国制造”的一个代表。
“这是1980年11月,京华电子生产出的深圳第一台JW牌收录机。”走在公司文化长廊,总经理王国庆指着一幅照片向记者介绍,成立之初,京华电子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与补偿贸易为特点的“三来一补”模式起步,为香港企业代工生产收录机等产品。
1980年实施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深圳等经济特区内设立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及外商独资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从当时的全国统一税率33%降至15%,且自其获利年度起还可享受“两免三减半”“三免四减半”等优惠。“这种改革开放初期创立的企业贸易形式和税收政策,帮助公司通过赚取稳定加工费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公司积累了发展的‘第一桶金’。”京华电子总会计师邢洋说。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传统的“三来一补”加工生产方式开始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以京华电子为代表的深圳工业企业,开始寻求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1992年,深圳出台《深圳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转型大潮中,京华电子在距离华强北20公里外的龙岗平湖建设京华工业园,将经营重心转向技术引进与产能升级。“我们突破纯代工的局限,引进了TN系列机芯生产线,与日本德利信电机株式会社合作生产机芯,实现了从来料加工到研发生产的跨越。”邢洋介绍,当时电子产品市场上兴起一股“京华热”,公司生产的JW-100B袖珍收录机供不应求。“厂门口天天有提着整袋现金的商人等货。当时流行一句话,没在京华门口排过队,不算做过电子产品生意。”王国庆说。
迈入21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当时的深圳华强北迅速崛起,成为深圳消费类电子行业的产品集散地。京华电子也在这个时期陆续推出录音笔、MP3、MP4、平板电脑等热门电子产品。
“当时的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扶持政策持续落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免税等政策相继出台,有力推动了我们的产业转型升级。”在京华电子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邢洋介绍,2008年深圳纳入全国增值税转型范围,允许企业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京华电子抓住政策机遇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引入先进生产线,加快老旧设备升级更新。“得益于政策支持,2009年,京华子公司深圳市京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顺利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评审,2021年公司另一家投资企业深圳京裕电子有限公司也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邢洋说。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京华电子顺应时代潮流进入人工智能赛道。在京华电子产品展厅,公司新近推出的智能装备、智慧办公、人工智能、大健康等领域高科技产品整齐排列。“这款是我们新研发的执法记录仪,不仅能长久续航,还有智慧对讲和高清摄像功能。”“这是全球首款AI智能录音笔。”……王国庆介绍,近年来京华电子紧跟“人工智能+”趋势,与世界知名品牌飞利浦合作,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产的智能化跨越。
谈到税收,邢洋表示,从“给优惠”到“造环境”,从“减负担”到“促创新”,税收政策一直是京华电子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持力量。截至2024年底,京华电子累计获得各项专利185项,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1787万元,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优惠320万元。从深圳全市看,2024年包括京华电子在内的3.7万户企业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优惠金额达3798亿元,同比增长11.4%。自2009年向高新技术转型以来,京华电子已缴纳税收4.86亿元。同时,自成立以来,顶峰时期带动就业8000人。
从半导体设计与制造到人工智能、机器人,从生物医药、新材料到深海空天技术,以京华电子为代表的“深圳制造”正在努力攀登价值链的更高处。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金蝶软件:飞进千家万户,赋能万众创新
“一部金蝶创业史,半部中国软件史。”从最初的财务软件起步,到如今成为涵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见证了我国软件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变迁,是深圳乃至全国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典型代表。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时还在蛇口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徐少春敏锐地发现,外企使用的财务软件无法处理中文文本及人民币业务,他们急需一款国产财务软件。巨大的市场需求点燃了徐少春心中创业的火种。1991年,徐少春离职创业;1993年,推出首个支持人民币核算的金蝶财务软件;1995年,推出国内首款Windows财务软件,推动财务管理进入电算化时代。
“那时,深圳高新区刚刚起步,税制改革确立的增值税框架,为后续软件产业税收优惠奠定了基础。”徐少春介绍,2000年国务院发出《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给予软件产业三大优惠:增值税即征即退、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重点软件企业企业所得税10%优惠税率。“深圳率先落实这些政策,为产业腾飞铺设跑道,金蝶成为首批受益者。”徐少春说。
得到政策支持的金蝶迅速发展壮大。2001年,金蝶在香港上市,成为内地首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独立软件厂商。同年,金蝶发布第一款基于三层架构的ERP财务系统——金蝶K3,打破了ERP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市场占有率增长62%。
这一时期,深圳现代服务业迎来爆发:2004年,深圳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加速服务业聚集;2008年,深圳成为中国首个联合国认证的“设计之都”,文化创意产业繁荣;2010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提出将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的崭新平台。同时,国家出台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延续之前的税收优惠。
高速发展中也暗藏危机。2012年,金蝶员工从6000人扩张至12000人,人力成本攀升,企业利润下滑。面对困局,徐少春调转方向,拉开了公司史上最波澜壮阔的转型序幕。“那一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如火如荼,我意识到我们必须从卖软件转向云服务。”徐少春说。此时,深圳实施营改增试点,服务业重复征税的问题得到缓解,为企业轻资产转型创造了条件。
2014年起,金蝶坚定聚焦云战略,推出“云之家”等移动办公软件。记者在金蝶的影像资料里看到,2017年的一个清晨,徐少春抡起大锤砸向象征传统ERP的服务器,宣告金蝶全面转向“云服务”。2018年,全新分布式架构的金蝶云·苍穹推出,帮助金蝶彻底走出增长低谷,实现新一次的转型蝶变。
这一时期,深圳现代服务业加速升级。2015年,深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57.3%,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比达67.6%。2020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76.1%。
时代的浪潮奔涌,今天的金蝶再次踏准节拍。2023年开始,金蝶锚定“AI优先”战略,发力“人工智能+”。今年3月,金蝶宣告“全面转型企业管理AI公司”,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
稳健的发展步伐中,财税合规贯穿金蝶发展历程。作为国内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软件企业,金蝶在公司治理、财务制度方面走在前列。其主管税务机关深圳市南山区税务局聚焦软件企业出海面临的国际税收合规挑战,围绕跨境税务处理、税收协定适用等实务议题组织专项培训,为软件企业释疑解惑。深圳市税务局编制《软件企业“走出去”税收指引》,为软件企业提供精准合规导航。
金蝶软件积极呼应税务管理和服务,逐步启动面向海外业务的财税产品研发,通过引入智能化系统和风险预警工具,显著降低企业在跨境税费业务实操中的人工差错率,有效规避重大税务风险与资金损失。如今,金蝶已助力数千家小微企业整体记账效率提升约80%、开票效率提升约40%、报税效率提升约60%。“强化合规意识、完善历史数据,我们自己这样做,也通过技术和服务帮助客户这样做。”徐少春说。
今天的金蝶,不仅实现了营收的稳健增长,还创造着日益多元的社会价值。截至今年6月底,金蝶收入较2024年同期增长约11.2%;联合高校完成78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和6个就业育人项目立项;通过数字学堂为企业家和高管提供数字化转型工作坊系列培训;持续参与并组织开展贫困助学、无偿献血、城市环保等公益行动……
从最初的财务软件代理,到如今的企业管理AI,金蝶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深圳特区发展同频共振。数据显示,2020年—2024年,以金蝶为代表的深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由13084.35亿元增长至17492.66亿元,增长了33.7%。
拉米酷:从“搬运工”到自主品牌“出海”
在跨境电商平台亚马逊上搜索手机支架,可以发现一款品牌为Lamicall的骑行手机支架稳居多个类目销售榜单Top1,而且评价高、口碑好,深受国外消费者喜爱。这款产品,来自深圳的一家外贸出口企业——深圳拉米酷科技有限公司。
走进拉米酷位于深圳龙岗区坂田街道天安云谷产业园的展厅,公司生产的骑行支架、手机支架、车载支架、耳机支架等产品有序摆放。“我们的产品热销全球,今年上半年销售超过350万件,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与地区。”拉米酷总经理邓志强说。
拉米酷成立于2011年,创业初期公司以传统外贸起家。“那时候,我们主要跑展会接一些国外订单,然后去找便宜的货源,赚取微薄的差价。”邓志强把这种业务模式比喻为“闭卷考试”,“很多外国客户来询价、索要样品后就没了下文,我们很难确切知道谁在竞争中胜出、自己哪里没做好。”
当时,1688、阿里巴巴国际站等跨境电商平台开始崛起,邓志强内心充满了焦虑:“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贸易模式,随时可能被替代。”困境之下,拉米酷开始寻求转型,进入直接面向消费者的C端赛道。“这种贸易的优势是能够清晰掌握市场动向,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它就像‘开卷考试’,让我们有机会沉淀品牌。”他说。
2014年,是深圳跨境电商的加速发展期。就在这一年,拉米酷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开始进军电商行业,面向C端市场创立Lamicall品牌。邓志强介绍,2015年,拉米酷借着亚马逊在深圳招商的契机进军亚马逊平台,进入跨境电商领域。“我们朝着解放双手的工体力学方向深挖,设计出一款能够单手操作的手机支架,方便骑行者切换导航、接听电话。”邓志强说,这种精细化、有温度的设计让公司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很快占据销售榜前列。
2018年前后,国际贸易摩擦开始加剧,外贸企业经营成本逐渐上升。在此关键时期,深圳及时落实国家的外贸无票免税政策,有效解决了中小跨境电商因采购分散难以取得发票的痛点,降低了合规成本。2019年11月,深圳明确对符合条件的跨境电商企业实施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应税所得率统一按4%执行,且允许叠加享受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及前海合作区15%企业所得税优惠,形成双重减负效应。
在政策支持下,深圳跨境电商进出口成倍增长,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深圳企业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187.9亿元,增长1.8倍,拉动全市外贸增长0.4个百分点。拉米酷的出口生意同样做得风生水起,产品全球畅销,形成以北美、欧洲、日本为核心的海外市场布局,纳税总额逐年高速增长。
“随着业务范围扩大,公司面临的税务环境日益复杂,涉及不同国家的增值税、关税、所得税等。”邓志强说,拉米酷从早期粗放“出海”已经转向注重合规、精细化运营的阶段,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尤其注重货物流、资金流、发票流和报关信息流的一致与匹配,构筑起坚实的合规屏障,有效规避了在税务、海关及外汇管理领域的法律风险。
邓志强的另一个身份是龙岗区跨境电商行业协会会长,对深圳电商行业有着深入的了解,对行业发展充满信心。“深圳有强大的产业链支持供应链,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土壤。”邓志强表示,在深圳,只要有了一个创意,从找人做产品的工业设计、结构设计,到做模具设计和开模,再到制造生产,整个过程在方圆1.5公里内就可以完成。
近年来,为了加力培育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深圳已先后建成5个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孵化全国超一半的跨境电商配套服务商,支持54个跨境电商品牌成功入围全国百强。
“深圳不仅是一片创业热土,更是一座有制度保障的城市。”邓志强说。近年来,通过推进通关、税务、金融等监管创新,深圳加速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圳市税务部门打出稳外贸税收服务“组合拳”,充分释放出口退税政策红利。2024年,深圳市税务部门为出口企业办理直接退税1127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外贸企业办理出口退税484.9亿元,同比增长28%。
企业是深圳的活力之源。统计数据显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全市仅有企业501家;到了1989年,企业总数增加至1.8万多家,1999年超过10万家,2009年超过30万家,2015年激增至100万家;截至2025年6月,深圳企业总数已达281万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980年为零,2020年上升1.8万家,到2024年已突破2.5万家,相当于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密度居全国第一。
45年来,深圳经济特区这座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创业之城,已是百花争艳、芳香四溢,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里翩翩起舞,在更广阔的舞台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