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收风险如拖延到稽查时才被发现,对企业和税务部门均会产生高成本,比如企业可能面临补缴税款、缴纳滞纳金及罚款,信誉损失,运营中断;税务部门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数据核查、实地调查等,消耗大量稽查资源。如何推进税收风险应对从被动到主动、从“亡羊补牢”到事前防控?国家税务总局淮北市烈山区税务局组建风险管理工作团队,创新监管服务举措,取得良好成效。今年上半年,该局风险应对效率提升152%。
打破数据孤岛:
推行“三个一”工作法
“以前风险应对像被动‘遇见’,现在我们是主动‘预见’。”烈山区税务局风险管理股负责人王志强介绍,过去基层风险管理常常要等到上级推送风险信息后,才能开展风险应对。
面对当前税务风险隐蔽性强、跨税种联动等特点,提升综合风险管理成效,需要加强数据综合分析应用,提高税源感知能力。其中,取数、用数是关键。今年初,烈山区税务局党委经过调研认为,基层风险管理被动问题的症结在于:一方面风险管理部门缺乏自主取数能力,另一方面风险管理部门与税源、收核、征管等业务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数据壁垒。虽然各部门都掌握着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这些资源就像散落的珍珠,无法串成完整的项链。
针对这一痛点,该局整合征管、风险、税政、纳服、收核和税源6个部门的税务干部,组建了跨专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团队,并探索推行“三个一”工作法:
“一个模型”:构建以“三表两率一票”(税源信息采集表、申报表、财务报表、税负率、财务指标变动率、购销发票)数据为基础的税务大数据模型,通过智能算法对企业申报数据进行全方位扫描;
“一个机制”:建立“分析+应对”双团队机制,日常税源管理部门发挥税源“感知+吹哨”作用,负责风险筛查,专业团队负责分类分级处置应对;
“一个流程”:制定标准化的协同响应流程,形成“发现预警—分析研判—分级处置—复盘归档”全流程留痕可溯的闭环管理。
今年2月,烈山区税务局通过比对“三表两率一票”数据,发现某商贸集团2016年—2024年资产折旧费用超出合理范围。团队运用“分析+应对”机制,按照分工深入核查,最终确认该企业存在土地税源采集断档等问题,辅导企业补缴了税款。同时,标准化流程确保每一步操作可追溯,进而提升管理效能。
高效服务赋能:
从“事后灭火”到“源头防控”
资源型企业因生产规模大、费用归集复杂,税务核算偏差问题一直以来较为突出。今年初,烈山区税务局的风险预警系统对某矿业公司亮起红灯:财务费用占比异常偏高,收入成本率出现异常波动。这意味着该公司申报数据存在潜在风险点,需强化精准监管与辅导服务。团队通过调取企业历史申报数据、比对行业均值、实地核查费用归集凭证,最终确认该公司存在计税依据不符等问题,辅导企业补缴了税款。
合规经营、依法纳税是企业的生命线。作为连续3年保持纳税信用A级的资源型企业,税务风险可能导致企业信用降级,随之影响企业的招投标等一系列业务。“现在市场竞争激烈,这次出现信用危机给了我们一个警醒。”该公司财务负责人说。
在税务部门实地核查时,该公司负责人表达了企业希望在日常申报、开票等关键环节加强把控,确保税务合规的迫切需求,并询问未来应如何更有效地防控税务风险。针对企业诉求,烈山区税务局迅速响应,帮助企业理解“三表两率一票”预警原理,量身定制税务内控提升方案。企业通过用好政策辅导资源,逐步实现核算标准化、风控规范化。内控方案实施后,截至6月底,企业申报准确率达100%。
机制再优化: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防控
烈山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胡前锋表示,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团队不断总结经验,将风险防控的“安全网”织得更密更牢。
在内部协同方面,团队聚焦注销、退税等风险易发业务,组建了“重点领域监督专班”,并专门开发了“简易注销风险指标模型”。这个模型能够紧盯企业注销前的关键数据——当企业申请“即办注销”时,系统会自动抓取其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若余额大于零(意味着还有存货、固定资产等未处置),但清算申报时的计税基础却等于零,就会立即触发预警。这一模型在简易注销环节成功发现3家企业故意隐瞒清算所得,少缴税款。“重点领域专班的成立,让风险防控更有针对性。”团队征管股负责人肖钱说道。
在数据共享方面,团队主动“走出去”,与多个政府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如与安徽省淮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数据互联,实时掌握石灰石拍卖数量和价格,从而精准测算资源税应纳税额;与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共享耕地指标拍卖数据,及时发现某农业企业通过修改土地性质和用途少缴所得税。目前,该企业已补缴税款和滞纳金。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通过实时风险平台嵌入自行开发的风险防控模型,对各企业的风险等级进行实时评估、动态调整,从而实现精准监管。目前,该模型已覆盖辖区95%的重点税源企业,风险识别准确率达到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