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申报是现代税费征管的重要环节。笔者从纳税人端和税务人端,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围绕申报服务、精准监管、赋能基层三方面,探讨优化纳税申报管理的路径方法。
当前,为适应推进数字化转型条件下的“强基工程”需要,纳税申报功能有待进一步优化,数据治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纳税人端。申报功能有待进一步优化。随着全国统一规范的电子税务局上线,以及简易确认式申报范围的不断扩大,申报便利性、准确性都有了大幅提升。但是,不同税种申报规则、操作流程不同,且有不同的征税对象和计税方法,加之税收优惠政策更新较为频繁,企业受限于自身财务专业能力等,导致申报行为不规范、申报数据质量不高。为此,税务部门逐步推出申报预填、免填、提示等功能,但在业务规则方面仍存在优化空间,例如除了定期定额个体工商户外,其他类型纳税人需要既登录电子税务局又登录自然人扣缴客户端进行不同税费申报,且电子税务局待办中不会显示个税相关申报提示。而乐企直连申报模式,虽可以从源端交易生成申报结果,提升申报质效,但需要企业在自有系统嵌入申报规则并进行数据集成改造,对企业财务数字化水平要求较高。
税务人端。数据治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基础规则校验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如对频繁、不合理的大额更正申报等行为缺乏提示提醒和限制措施。二是跨区域、跨部门数据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基层税务部门获取纳税人实际经营状况和真实申报数据难度较大。三是基层税源管理部门的供数、要数、管数、用数能力需提升。部分风险任务推送统筹不够,有的基层税务部门被动应付各类疑点数据核查,难以兼顾基础数据日常维护质量,同时在用数上权限存在一些限制,缺乏全貌性的税源感知能力,难以提前发现潜在风险。
笔者建议,采取针对性措施优化纳税申报管理。
优化全流程纳税申报服务机制。一是分类梳理形成重点申报事项及高频问题风险清单,开展常态化提示提醒,进一步拓展优化多个税费种的自动校验等智能场景,如对新购房产和土地税源信息,或对房产已做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应同步验证是否进行了房土两税的税源采集,避免税源流失。二是运用行为洞察理论进行智能画像。如某地税务部门调研发现,逾期申报占比突出的群体中,M级纳税人多为新办纳税人,未参与信用评级纳税人多为个体户、分支机构等,可能存在对税收政策、申报流程尚不熟悉,财务制度相对不够规范等问题,对此可针对性对群体进行行为预测,提供个性化提示、定制化服务。三是构建业财税融合生态。规范和发挥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作用,提供批量申报、信用记录等功能,推动提升被代理企业申报质量。酌情向企业开放低风险提示提醒指标,推动企业开展事前风险防控,或定制嵌入申报校验规则的财务软件,提升申报效能。
打造数据赋能下的精准监管体系。一是丰富数据规则应用场景。依托纳税人标签体系建设和历史行为分析,分类梳理形成重点申报事项及高频问题风险提醒清单,如已补申报但未完成处罚等的纳税人,在征期末两日定时扫描,及时推送提醒;对有大额或高频更正申报记录、多次逾期申报记录情形,实行风险预警,推送至税源管理部门进行风险核实。二是提炼申报数据校验指标。进一步梳理跨税费种申报数据的逻辑关联,如关联增值税与印花税对应品目,个税与残保金、社保费实施申报联动管理等。三是发挥违法惩戒警示作用。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嵌入信息系统,如四川探索建设的税务执法质量智能控制体系,对逾期未申报或不进行纳税申报等税收违法事实自动识别获取、处罚金额自动计算、处罚流程自动提示、特殊情况线上留痕等。
提升基层税源管理的全貌感知能力。一是压实基层税源管理主体责任,强化基础数据维护、税源调查核实等基础事项管理,细化税源分级分类管理标准。扎口风险任务推送管理,统筹开展数据质量管理、税费风险应对、业务监控分析等。二是提升基层用数能力。赋予基层税务部门利用“一户式”归集的行业、发票、财务报表、申报缴税、信用风险以及上下游等全貌信息的权限。例如农产品,可以由上级税务部门提供上年度本地区种植、养殖数据,包括种类、种植养殖面积、数量、单位产出率、总产量、平均单价等信息,提供票流分析工具、溯源工具,允许基层税务部门查看所管辖纳税人全国范围内上下游企业和购销商品数据,提升基层提前发现风险、快速应对处置能力。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