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数据分析 防范申报风险

2025年09月03日 版次:06        作者:宫昕

纳税申报是申报主体履行其法定义务的必然要求,是税务部门核实和监管纳税主体法定义务履行情况的重要依据。纳税申报数据以税收为切入点,动态反映经营主体的生产能力、消费规模、投资意愿等,进而体现市场要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因此,对纳税申报数据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的综合治理有重要意义,也势在必行。

近年来,税务部门在运用数字化工具不断优化申报方式、简便申报操作、提升申报效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和成效。但实践中,对纳税申报数据的动态监管和综合治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一是申报数据管理及时性待提升。对申报主体申报数据是否准确、是否存在政策适用错误、是否存在递延纳税等特殊政策备案申报应报未报问题,基层税务部门尚难以做到及时发现,有的数据准确性不足。二是申报数据管理系统性待提升。现有各项申报数据的监管模块仍然存在风险指标不齐全、不完善等问题,识别问题精准度有待提高。此外,各税种申报数据比对分析、税种申报与财务报表数据比对分析、税种申报与发票开具数据比对分析等指标有所欠缺,跨税种数据管理以及开展税票数据、税会数据、税收与第三方数据统筹管理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不够。三是申报数据管理不规范。对申报数据管理的岗责规范仍有待进一步明确,横向上,对各税种申报数据、跨税种申报数据以及与第三方数据的分析及监管的流程、岗责,有的仍不够清晰;纵向上,各级税务部门在申报数据问题的识别、分析、核实、处理等方面的权责仍不够明确。四是申报数据管理举措不丰富。对申报主体申报行为和申报数据的管理措施比较单一,日常征管中运用较多的仍然是税收征管法对纳税申报的相关规定,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不够。

笔者认为,应将数字化转型的治理理念和工具有效应用于优化申报管理,不断强化对纳税申报数据的分析监控。同时,以数据监控为抓手,完善岗责体系,做到及时提示风险、规范应对风险、有效管理风险,切实提升纳税申报管理质量。

丰富申报数据管理风险指标库。在现有申报风险指标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与完善,在单一指标不能准确反映税收风险情况下,尝试开发指标模型体系,进行指标优化,面对重点领域和重大风险事项,积极总结梳理其共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发申报风险指标体系,提高申报风险特别是重大风险识别的精准度和前瞻性。注重针对有关联的申报事项的各税种申报数据开展系统化的风险识别,注重将税收申报数据与相关联的发票数据、社保费缴纳数据、财务报表数据、第三方数据进行匹配比对,开展协同性风险识别,提升申报数据管理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开展申报数据风险集中分析和专项管理。在风险指标体系筛选提示申报数据风险基础上,加入人工集中风险分析和专项管理。对风险指标开展测试与实际应用,对风险命中准确的问题,由机器依据不同风险等级自动推送至风险应对部门;对风险命中不够准确,或者数量巨大、影响较大、应对困难的问题,通过人工集中分析,补足机器识别的偏差,进一步锁定申报问题。同时,对数据量大的问题进行排序,筛选出同质性强、金额或影响较大的风险进行分析研判,进一步深挖、完善和补全申报数据,不断强化风险识别和分析的“靶向”效应。

细化申报数据管理业务流程和岗责体系。以识别和分析出的问题为基础,横向强化各业务条线在申报数据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分工,确保流程理顺、岗责清晰、协同有序;纵向明确各级税务部门在申报数据管理中的“角色”,明确由谁编制指标识别风险、由谁组织人员开展分析、由谁承接问题分类应对、由谁跟踪监管保障落实等,同时规定各环节工作开展频次、工作要求、完成时限等,真正做到申报数据和风险有人识、有人管、管到位。

“信用+风险”对申报数据多维综合施治。鼓励各地税务部门积极参与当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情节严重、危害较大的申报违法行为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评价指标,探索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以“信用+风险”的方式实现对申报数据多维施治,提升申报数据综合管理效能。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长春市宽城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