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分层税收激励体系 强化对“科技+绿色”领域的投资引导

2025年09月03日 版次:08        作者:赵彤 崔兆言

为了应对全球税制变革与国内经济转型双重压力,新加坡于2025年推出分层税收激励体系,引导资本投向科技创新与绿色经济等高附加值领域。

作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新加坡近年来对低税优惠的传统税制逐步调整,构建了以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为核心导向的税收激励战略,目标是在确保合规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并提升长期竞争力。

平衡税收抵免与合规成本

遵循“双支柱”改革要求,新加坡自2025年起对全球年收入不低于7.5亿欧元的跨国企业集团实施15%的全球最低税。如果这些企业在新加坡适用的实际税率低于15%,新法规将通过国内补足税等机制将税率补足到15%。如此一来,传统降低名义税率的激励将被抵消。

为在合规前提下维持对实质性投资活动的吸引力,新加坡引入了税收抵免与合规平衡机制,其核心为可退还投资税收抵免(RIC)。RIC的设计是为了规避最低税规则对激励的削弱,其原理是提供符合规定的“合格可退还税收抵免”。抵免额首先用于抵扣应缴企业所得税,如有剩余可在满足条件后4年内将现金退还给企业。这种“先抵后返”的机制下,企业可以享受激励,其名义税负也并未跌破15%的门槛,因而避免了被他国征收补足税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RIC严格以实质经营为导向,防止企业空转套利——只有在新加坡实际开展业务和产生经济活动的投资才能获批抵免。这一设计在平衡税收合规与产业激励上提供了创新范式:既响应了实施全球最低税的要求,又通过税收抵免方式维护了新加坡对跨国投资的吸引力。

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税收激励政策

新加坡推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税收激励政策,助力构建支持科创企业从初创成长到上市发展的全周期融资生态,强化资本供给对创新驱动的支持。

上市阶段的税收激励。新加坡政府认识到本地资本市场科创板上市减速。2024年,新加坡交易所仅有4起IPO(首次公开募股),而同期香港交易所新上市公司多达71家。为扭转这一局面,新政策对科创企业在新加坡首次公开上市提供企业所得税减免,如首次上市当年可享20%的所得税减免优惠,第二次上市则给予10%的税收减免。同时,通过配套的上市便利措施与信息披露支持,提升新交所对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的吸引力。

基金和投资管理行业优惠。新加坡政府对掌握资金配置权的投资管理行业给予激励。为了鼓励全球资本通过新加坡投向本地区的科创企业,根据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金融业鼓励计划”,某些情况下新上市的基金管理公司享受5%的特惠企业所得税税率;同时,若其管理的基金有大比例投资于新加坡上市或非上市股票,则该部分基金所得可获免征企业所得税待遇。这一组合政策有效期目前设定至2028年,以在中短期内吸引境外资管机构将业务落户新加坡,鼓励其在新加坡设立实体并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配合税收激励,新加坡政府推出基金监管与行政便利举措,例如简化招股书要求、整合上市适宜性和招股书披露审查职能至单一监管机构、缩短上市审批时间,以及为基金管理人提供税收豁免等优惠,降低其运营的合规成本,推动形成对全球资产管理机构的综合吸引力。

研发投入抵扣与创新支持。新加坡政府为提升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既有研发费用全额税前扣除的基础上,于2023年推出企业创新计划。2024年—2028年,符合条件的研发项目支出可额外获得最高400%的税前扣除。为缓解企业研发初期可能面临的现金流压力,政策允许将部分扣除额转换为最高2万新加坡元的可退还现金补助,并对企业间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联合研发项目中各方分担的费用,均可享受100%的税前全额扣除。这种制度安排有效降低了跨组织协同创新的税务负担,既能增强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偏好,又可提升企业研发投入的内在动力。

以“绿色先锋计划”拉动全产业链低碳转型

新加坡将绿色经济确立为未来增长的新引擎,通过一揽子税收和财政激励,鼓励各行业加速低碳转型。新加坡的绿色激励机制覆盖绿色科技产业、建筑节能、港口航运等领域。

绿色科技产业减免。对于从事清洁能源和碳减排技术的企业,新加坡提供阶段性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对新成立的绿色科技企业,前3年给予100%企业所得税减免,随后的3年可享受50%的减免。以此计算,这些企业在前6年内的平均税负低于法定17%的标准税率,能够缓解前期投入大、盈利不确定的压力。

支持建筑能效提高与绿色改造。新加坡将建筑领域作为减排重点,推出绿色建筑标志激励计划2.0。该计划实行期为2022年—2027年,提供6300万新加坡元资助既有商业建筑的节能改造。该计划根据减碳效果对商户进行阶梯式补贴:达到超级低能耗或零能耗标准,根据减排量给予每吨35/45新加坡元、单栋最高90万/120万新加坡元(不超过改造成本50%)的补贴,以此助推2030年80%建筑绿色达标的目标。同时,在2025年财政预算中,新加坡政府宣布向“未来能源基金”追加50亿新加坡元资金,用于支持未来20年低碳能源技术和基础设施投资。

绿色港口与航运。作为全球航运中心,新加坡将港口与海事部门的脱碳转型确立为绿色战略的核心支柱,通过综合性的《绿色港口计划》及配套税费优惠推进船舶与港口运营设备的绿色化。

绿色船舶计划对采用清洁燃料的船舶实施阶梯式激励:悬挂新加坡船旗并使用零排放燃料或技术的远洋船舶,可获100%的首次注册费及年度吨位税减免。使用零碳燃料的船舶,可享受100%注册费减免及最高80%的吨位税减免。

新加坡修订《绿色港口计划》,下调绿色港口费用:使用零排放能源的船舶,停靠4天内可享港口停泊费100%减免。使用氨燃料等零碳燃料的船舶亦能获得全额或高比例港口费返还。

同时,为推进港口运营环节的减排进程,新加坡政府实施了强有力的电动化改造支持政策。该政策重点覆盖码头龙门吊电气化改造、岸电系统建设及港口拖船电动化等关键领域。参与改造的企业可申请高额财政补贴或低息优惠贷款,政府可承担高达70%的设备购置与改装成本。海事港务管理局亦于2024年启动电动港作船充电设施试点及专项贷款计划,加速港口供应链脱碳。

通过整合绿色船舶税费减免、港口收费优惠及设备升级补贴等政策工具,新加坡构建了多层次的海事产业绿色激励体系。在政策引导下,新加坡替代燃料供应体系及港口新能源装备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这种系统性政策设计强化了新加坡作为全球绿色航运枢纽的竞争优势,促进了绿色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总体而言,新加坡搭建的分层税收激励体系实现了多重政策目标,在顺应国际税改趋势的同时,保持本土对资本的吸引力,并为长期战略目标提供助力。随着全球最低税逐步落地,如何平衡“遵守新规则”与“实现新增长”,是各国共同面对的命题。新加坡的探索,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案例。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务局,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