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恩:用经济学思维观察生活

2025年09月03日 版次:08        作者:张威

保罗·海恩(1931—2000)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伦理学与社会学博士、华盛顿大学经济系教授,他的专业研究领域为经济学史和经济系统伦理学批评。作为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的改革者,海恩致力于改变刻板的经济学教学方式,他的代表作《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自1973年首次出版以来已更新13版,海恩也被美国教育学界称为“近25年来最优秀的经济学教育工作者”之一。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诸多经济现象。从国家宏观经济数据的波动,到日常生活里商品价格的起伏,以及个人职业与消费选择等,经济因素贯穿始终。海恩的经济学研究和教学基于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包括如何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促进社会协作,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等。

与传统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不同,海恩强调经济学并非仅是一堆复杂的公式、函数和理论模型,其精髓在于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海恩认为,经济学本质上是关于选择的科学,日常决策如早餐选择、交通方式等均涉及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其核心概念“机会成本”揭示了决策中被放弃的次优选项的价值。例如,一个城市是否应该将市中心一片珍贵的土地用于建设一个大型免费公园?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这块土地用于其他用途带来的最大收益,便等同于建设公园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例如,将这块土地用于建设商业综合体,可能带来税收、就业机会和商业活力,这就需要决策者更加全面地评估各种“代价”。理解机会成本,能让我们在做个人或公共决策时,不是仅关注账面上的货币支出,而且去审视所有被放弃的选项,从而作出更优选择。

边际效用理论也是海恩研究的一项重点。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中,海恩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举例,将需求、稀缺、比较优势、成本与选择等经济学的概念进行通俗化阐释。例如,一杯水与一颗钻石相比,哪一个更有价值?从生存角度,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认为水更有价值,然而,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当一杯水与一颗钻石同时摆在面前,被优先选走的往往是钻石。用经济学的思维理解这一矛盾,就能够找到合理的解释:水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其总效用极高,但由于获取较为容易,因而边际效用(新增满足感)很低。而钻石并非生存必需品,其总效用很低,但由于极其稀缺,其边际效用非常高。

通过这一事例,海恩进而引出了边际价值理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其边际效用决定的,而边际效用又深受其稀缺性的影响。同样在企业生产中,企业会依据边际效用来决定生产规模。当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企业会扩大生产;反之,会停止增加产量。理解边际价值,有助于我们在经济决策中进行更加精细和理性的权衡。

笔者认为,在税收实践方面,税收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会影响个体和企业的行为选择。例如,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研发费用实施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使得企业实际投入研发的成本降低(相当于提高了研发投入的边际收益),这使得原本一些因为机会成本较高而犹豫不决的企业,现在更倾向于增加研发投入。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税收政策通过影响个体的“成本—收益”考量,进而改变经济行为,实现政策目标和经济调节作用。

海恩将“经济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侧重于培养普通人在社会大分工中养成理性、优化的思维方式,并致力于让经济学成为一套能够应用于生活的朴素原理。华盛顿大学对他的评价是:“他让读者接触到一种经济推理思维,使学生学会运用实例并像经济学家一样作出假设。”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驻沈阳特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