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鄂豫皖,日行百里程…… 多少好儿女,税途中牺牲。”车过麻城,车载音响里低声放着民谣。这首名为《红色税魂》的歌谣,是近年来为纪念鄂豫皖边区首位女税务所长罗七姐的事迹创作的。循着曲调,走进宋埠镇补锅佬塆,记者在罗七姐的就义地重温她的传奇故事。
小箩筐背来抗战物款
走进补锅佬塆,抬头便望见一块青灰石碑,碑上刻着“罗七姐/陈金发革命烈士墓”。石碑旁有一座石砖老屋,门口“罗七姐旧居”的木牌已经褪成灰白色。推门进屋,瓦缝里透下几束光,照见一个破旧的箩筐。
罗七姐旧居讲解员介绍,1938年,这座老屋被指定为中共安麻县委秘密联络站,罗七姐任交通员,负责鄂东抗日根据地与周边地区的工作联系及传递情报信息。当时,党组织交给罗七姐和同事的另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征收税款,筹集抗战资金。在安麻县税务局的领导下,罗七姐和同事在宋埠设立地下税务所,冒着生命危险收税。
白天,罗七姐将党的抗日救国宣传单塞进箩筐,趁赶集时向百姓发放;晚上,她与丈夫陈金发带领税务人员到敌占区收税,用箩筐把税款、棉花、盐块、粮食一点点背回根据地,为新四军筹集了大量物款。
“脚是自己的,路也是自己的”
旧居墙上,挂着一柄镰刀。讲解员说,罗七姐出生于1915年,家中有姊妹12人,罗七姐排行第七,幼年因家贫被送到黄安县做童养媳。10岁那年,婆家逼她缠足穿耳,她夺过镰刀割断裹脚布,割得满手是血。1929年,她参加了黄安县童子团,向团内姊妹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罗七姐告诉她们:“脚是自己的,路也是自己的。”
1940年,中共鄂东地委开辟麻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次年成立了鄂东税务第四分局,其中宋埠税务所收税环境最凶险。这里“日、伪、顽”各种势力犬牙交错,形势复杂,此前已有16名财税人员牺牲,因此组织上要安排一名胆大心细、能跑能打的同志。罗七姐主动请缨,任宋埠税务所所长。
当时宋埠税务所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均为附近贫苦农民,也没有家室。罗七姐作为所长,经常向他们分享敌后工作经验,还为他们缝衣纳鞋。罗七姐还把自家仅有的一床旧棉被拆了,为所里的年轻人做棉袄。棉花不够,罗七姐就在棉袄夹层缝进盐包,既保暖又能应急给伤员消毒。所里年轻人都笑说:“跟着七姐,冻不着,也饿不着。”
两把驳壳枪写满血色浪漫
旧居最里间,一只褪色的红漆木箱静静躺在床下,箱里整齐放着两把驳壳枪,驳壳枪柄磨得发亮。讲解员说,这是陈金发和罗七姐成亲时唯一的“聘礼”。
1933年,罗七姐冲破封建婚姻束缚,从黄安回到麻城。1941年,她和陈金发结为伴侣,两把驳壳枪并排放在八仙桌上,两人对着党旗三鞠躬,就算成婚。
1944年,日伪特务查清罗七姐的住址后,收买了一个反动商贩,让他骗罗七姐说第二天早上有人来纳税,叫她不要外出。就在当天晚上,日伪特务队包围了补锅佬塆,罗七姐和陈金发被捕。日寇为得到麻南地下党组织情报,对他们施以酷刑,但他们守口如瓶。1944年冬的一天,日军将他们钉在木桩上,绑到宋埠大河埠河滩上,凶残地用狼犬撕咬致死。罗七姐、陈金发等7人英勇就义,当时罗七姐年仅29岁。
如今河滩上立了一块小石碑,正面刻着“罗七姐/陈金发殉难处”。在石碑旁,记者抬头,看到远处稻田尽头,国家税务总局麻城市税务局七姐服务队的“红马甲”正穿梭其间,为村民提供税费政策咨询服务。当年,罗七姐把税款背在肩上,踩着草鞋从这里走过;80年后,她的后继者把税费服务送到村口。
箩筐还在,那首《红色税魂》还在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