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弹痕见证抗战烽火

2025年09月05日 版次:06        作者:邵舒萌

初秋的北京褪去了盛夏的燥热,伴着微风,我来到了卢沟桥。漫步桥上,两侧桥柱上的石狮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桥面的石板路凹凸不平,散布着深浅不一的弹痕。看到这些弹痕,我心中油然而生一阵灼痛,它们是日军侵华的铁证,记录着80多年前抗日将士义无反顾冲锋杀敌的瞬间,以及中国军民英勇抗战、不屈不挠的精神。

1937年7月7日夜晚,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行要求进入北平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后,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驻守在宛平城的29军将士,面对装备精良的侵略者,没有丝毫退缩。29军副军长佟麟阁、29军132师师长赵登禹等将领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以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土,他们手持大刀,在卢沟桥畔与日军展开惨烈拼杀,坚守不退。

各地的学生也投身到抗战洪流中。1937年7月8日,北平学联及高校派出学生代表,冒着炮火到前线慰问29军将士。7月10日,北平学联等进步团体发起捐献麻袋运动,几天时间,大学校园里的麻袋就堆积如山。这些麻袋被送往前线,装上沙土,筑起一道道防御墙。各地学生们怀着“誓雪国耻,报国雪恨”的决心,加入29军军事训练团。1937年7月28日,在惨烈的南苑保卫战中,学生和战士们一起驻守南苑阵地,面对飞机重炮狂轰滥炸和机械化部队的连续冲锋,他们顽强阻击,很多学生在战斗中献出了生命,佟麟阁将军也在此壮烈牺牲。

从卢沟桥往东走,就来到了宛平城,巍峨的城墙上,大大小小的弹痕依旧清晰可见。轻触城墙,好像能听见当年的枪炮声和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嘶吼。沿着城墙往里走,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座建于1987年的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

在纪念馆里,我看到一份通电副本,这是1937年7月8日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的抗战檄文:“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纪念馆里还有一张泛黄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它的主人是中共党员沈忠明。当年在卢沟桥头的殊死战斗中,沈忠明奋勇杀敌,壮烈牺牲,年仅27岁。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馆首次展出这张证书。

当时,日军重兵包围卢沟桥北面的回龙庙,沈忠明时为29军37师219团一名排长,中共地下党员。他受命驻防,率领驻守战士60余人,与敌军肉搏,最终全排除两人回城报信外全部殉国。

战火模糊了英雄的姓名,沈忠明是中共党员的身份鲜有人知。直到革命胜利后,他的入党介绍人周树一为其证明,并写了《共产党员沈忠明打响抗日第一枪》一文,公众才了解沈忠明的英雄事迹。

卢沟桥战斗中,宛平群众也没有置身事外,他们冒着炮火为将士们送水送饭、救护伤员、运送弹药。无数青年响应号召,离开课堂,告别家乡,奔赴战场。

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在这场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但伟大的抗战精神从未远去。在永定河畔,那些英勇无畏的身影,永远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和平年代奋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