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来到吉林省通化市靖宇山,路旁的古柏与石碑并列伫立,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抗联英雄的英魂。当山风掠过林梢,东北抗联的那首《露营之歌》仿佛还在群山间回荡。
东北抗联浴血奋战14年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逐渐沦陷,东北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成立,成为东北抗战的中坚力量。东北抗联是创建较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作战条件十分艰苦的一支部队。
走进靖宇山上的东北抗联纪念馆,看到一盏马灯静静陈列在展柜中,马灯的铁皮已经斑驳生锈,玻璃灯罩也已磨损。当年,在零下40摄氏度的寒夜里,战士们就是用这样的马灯照亮脚下的路。
纪念馆里,几双乌拉草编的草鞋格外醒目,单薄的鞋面破旧泛黄,鞋尖已磨损不堪。讲解员介绍,当时,战士们穿着这样的草鞋在雪地里与日军奋战,他们脚上的冻疮与破损的鞋底粘连在一起,但仍咬牙坚持,忍痛前行。如此绝境,怎样取胜?这支队伍用鲜血和生命作出了回答。
东北抗战中,还有不少百姓默默守护着战士们。他们为战士们送来干苞米、热土豆,更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将一盏盏油灯挂在树枝上,为战士们引路……正是这些战士和普通百姓的牺牲奉献,让东北抗联的火种得以延续。
英雄杨靖宇:粉身碎骨,无怨无悔
东北抗联纪念馆的右侧,是杨靖宇烈士陵园。步入陵园展厅,一支锈迹斑斑的驳壳枪引人注目,黑褐色的枪身满是岁月的痕迹,枪柄被摩挲得发亮,这是杨靖宇使用过的武器。凝视那支枪,林海雪原深处的枪声与呐喊似乎回荡在耳畔。
1932年,共产党员马尚德化名“杨靖宇”,受党中央委托来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在敌我力量悬殊、战斗环境艰苦的情况下,杨靖宇率领战士们建立众多密营,开展山地游击战,东北抗联逐渐成为一支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武装力量。
展厅里还有一张泛黄的信纸,上面的墨迹遒劲清晰:“为了民族解放,哪怕粉身碎骨,亦无怨无悔。”这是1938年冬杨靖宇在冰雪密林间写给并肩作战的抗联战士们的铮铮誓言,短短数行字,凝结着他不屈的精神与强烈的家国担当。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濛江县附近,杨靖宇已与敌人周旋了数个昼夜,面对敌人的劝降,他以愤怒的子弹回应,战至最后一息,年仅35岁。后来,敌人将他的胃剖开,发现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他的铮铮铁骨让敌人也为之惊叹。
时光流转,如今,杨靖宇烈士陵园右侧是杨靖宇干部学院,这是全国唯一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主题的现代化教学场所。一批批学员来到这里,倾听英雄故事,感悟革命精神。学院内有雕塑园,16组雕像反映了杨靖宇在不同时期的革命经历。最后一组雕塑是一簇熊熊燃烧的火炬,象征抗联在林海雪原点燃了东北抗战的希望火种。资料显示,历经14年斗争,东北抗联歼灭和牵制日伪军数十万。
东北抗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夺取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漫步在通化市街头巷尾,处处可见“靖宇”的印记:靖宇社区、靖宇路、靖宇中学、靖宇小学……英雄的故事,永远在白山黑水间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