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的交会点。也是在这里,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大学。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回望那段战火纷飞中弦歌不辍的峥嵘岁月。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为了保存文化教育火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师生奉命“辞却了五朝宫阙”,南下湖南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不久,长沙危急,临时大学师生于1938年2月分三路入滇,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抵昆6天后,西南联大便正式开课,唤起民心、鼓舞斗志的激扬文字自此从昆明发向全国。
走过博物馆中西南联大成立过程和校园建设历史展区,转过一个拐角,“广发茶社”的复原情景便映入眼帘。“文林街的东头,有一家茶馆,是一个广东人开的,字号就叫‘广发茶社’——昆明的茶馆我记得字号的只有这一家。”曾在西南联大就读的汪曾祺先生在《泡茶馆》一文中这样写道。
当时的昆明,有一句流行语: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由于当时办学条件艰苦而简陋,联大师生们就创造条件,将治学研究的精神扎根在昆明的每个角落,深度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学校附近文林街、翠湖一带的茶馆逐渐成为联大学生们的自习室、议事厅、辩论场,被学生们称为“联大图书馆的分馆”。
联大学生们用很少的钱买一杯茶,甚至点杯“玻璃茶”(即白开水)也无妨,借着茶馆的汽灯和茶桌看书学习。“一碗茶坐半天,老板也不多收钱,经常有伙计拿着长嘴壶来给你添水,所以我每天在茶馆的时间大概七八个小时。茶馆是读书的好地方,我的书一半是在茶馆读的。”提起当年的经历,时为西南联大外文系学生的著名翻译家张道一先生回忆道。同为西南联大学生的杨振宁先生在一次演讲中也提到:有一回,他和同学在茶馆里争论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准确意义,结果从开始喝茶一直到晚上回宿舍关了灯,辩论仍然没有停止。
昆明的气质感染着联大,联大的气质也融入了昆明。清茶一碗,木桌一方,在明亮的汽灯照耀下,学术和希望的火苗在茶气的衬托中熊熊燃烧,旧雨新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联大战时精神的缩影。
西山苍苍,滇水泱泱。山河破碎时的弦歌不辍,让西南联大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救亡图存的精神高地,也让昆明人民见证了联大师生化笔成缨、以学报国的赤子丹心。联大在昆明的8年间,虽条件极端困苦,但3882名毕业生中就走出了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0余位院士以及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从特殊时期的三校南迁建立西南联大,到教育的火种在云南昆明重新燃起,这段历程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长征”,更凝结了莘莘学子与云南这片土地的深厚情谊。
1946年,西南联大完成了历史使命,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复员北返。为答谢云南人民8年来守望相助的情谊,联大将师范学院整建制留在昆明独立办学,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的精神之光投射在彩云之南古老的土地上,构筑起文化抗战的精神堡垒,绽放出绚丽的人文色彩,也传承了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时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