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战役:淬火金戈 扬威不屈

2025年09月05日 版次:07        作者:田宁 刘宁 本报记者 郭勇

1938年3月23日,台儿庄战役正式打响,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经过16天的殊死搏斗,继平型关大捷后再次垒起一座不朽的丰碑,铸就了“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台儿庄。前不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台儿庄古城和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重温那一段烽火岁月。

无声呐喊的砖墙

“这面墙,每平方米有94个弹孔。”

听着讲解员的陈述,指尖轻抚过弹孔墙密密麻麻的伤痕,冰冷的触感下仿佛有滚烫的血正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穿透了87年的时光,发出誓死卫国的呐喊。

位于台儿庄古城中的清真寺,是当时城北的制高点,也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其中,北讲堂的西耳房还是中国守军第31师186团的作战指挥室。7天7夜的密集弹雨汹涌袭来,这座庙宇一时间被炮火笼罩。

墙面承载的数千弹孔背后,是“北门阵地七次易手”的拉锯,是“每夺一屋死伤50人”的冲锋,是“手榴弹木柄碎片积存三寸”的坚守。墙面无言,却成为那场血战最惊心动魄的碑铭。

激战期间,台儿庄内,无半掌之壁不饮弹,无方寸之土不沃血,这里的每一粒尘埃都记得,战士们如何把胸膛当作盾牌,把呐喊当作号角。弹孔是沉默的叙事者,记载着战士们奔赴战场的英勇无畏和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为往来者呈现那段需永世铭记的历史。

向死而生的浮桥

1938年3月31日,整个战役进入了最为激烈的时刻。讲解员说,第31师经历数日的阻击、肉搏、巷战、拉锯战,全师8000多人伤亡过半,守城将领池峰城请求将部队撤到运河南岸以作休整,却接到总司令孙连仲用血肉填住炮火的命令:“士兵填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完了,我总司令填进去!”

当时,日军已占领城内四分之三的街区,撤退在此刻就意味着失去国土。最终,守城将领下令炸毁了连接城内与运河南岸的唯一通道——运河浮桥。桥,是百姓用渔船、门板搭起的生命线;炸桥,是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决绝。这一决定的背后,架起了一座向死而生的信念之桥。

当夜,由57人组成的敢死队在夜幕中扑向敌阵,翌日黎明,仅13人返还,却奇迹般夺回了大半失地。运河水吞没了浮桥的残骸,却在战士们誓死卫国中重建了永恒的精神渡口,最终筑起保护家园的坚固防线。

画布上的血色丰碑

“面对敌我火力悬殊,将士们死战不退,用血肉之躯换山河无恙!”随着讲解员的话语,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展厅中的巨幅油画《血战台儿庄》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画面中,浓稠的赭红与铁灰扑面而来,断壁残垣间,敌我双方在每一寸焦土上对战,最高处的中正门城楼上,日军如黑潮般涌来。日军九二式重机枪的冷蓝幽光与中国守军手中老旧的“汉阳造”间的对比,正是台儿庄战场最残酷的注脚。

当时,日军矶谷师团3万重兵配备200余辆坦克与百余门重炮,日均70架次飞机轰炸。据守台儿庄城内的10万中国将士,整条防线竟凑不出10门战防炮,更无坦克支援。巷战最惨烈的阶段,日军每日倾泻6000余发炮弹,单日敌我最高阵亡比例竟达1:7。

我盯着画布上被血浸透的土地,深深领悟到,所谓“胜利”绝不单凭武器的较量,而是意志的对抗。不退!在那明知不敌却依然冲锋的背影中,万千微光终在至暗时刻点燃了台儿庄的胜利烽燧。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这束光亮,如今已化作万家灯火,照亮了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