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军部旧址:碧水青山间的红色坐标

2025年09月05日 版次:07        作者:徐丽敏 张宥

青弋江如练,蜿蜒穿过皖南的泾县。桃花潭水清冽依旧,映着李白笔下“水深千尺”的意境。然而,踏足这片土地,除碧波翠峦、啁啾鸟鸣外,更有一股深沉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那便是镌刻在云岭山水间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安徽省泾县,曾是新四军浴血抗击日军、赢得云岭保卫战胜利的地方。步入位于泾县云岭镇的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时光仿佛溯流而上。“蓝白臂章上的新四军标识,当年可是令日军闻风丧胆。”讲解员指着展柜里的一枚臂章说。行走于展馆中,一件件展品在眼前流转。讲解员说,其实新四军初到泾县时,装备极其匮乏。为了支援部队,叶挺将军的夫人李秀文甚至变卖了家产和嫁妆,从外地购得枪支弹药,亲自护送至泾县。听着讲解,我们仿佛穿越回那弥漫着硝烟的岁月。

“村前叶子河,有座叶挺桥。桥下流水唱歌谣,思念也迢迢。”这支当地流传的歌谣,唱的正是距离纪念馆不远处罗里村叶子河上的“叶挺桥”。1939年4月,为解决百姓雨季过河之难,叶挺将军命副官处修建了这座木桥,并在桥栏上亲笔题写“军民合作,抗战到底”。百姓感念,称之为“军民桥”。

这份鱼水深情,在次年的战斗中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1940年10月初,万余日伪军分三路,企图围剿新四军军部驻地云岭。当地百姓迅速行动起来,用门板、巨石堵塞道路,巧妙误导,有效延缓了敌人的进攻,为新四军赢得了宝贵的布防时间。

穿过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的回廊,步入古朴天井旁的叶挺办公室,10余平方米的空间简朴得出奇:一桌、一椅、一盏油灯。墙上复刻的作战地图,红笔圈出的地名格外醒目——汀潭、左坑、枫坑……当时,新四军军部驻地守军不足600人,面对十数倍的兵力差异,就在这张桌前,叶挺提出“后退决战”的战术,用游击战与阵地战结合的方式,将日伪军拖入山地迷宫。“他们把山路变成了日伪军的鬼门关。”据泾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任陈志宏介绍,从汀潭的伏击到枫坑的截击,新四军最终歼敌千余人,并收复泾县县城。

走出司令部,来到会堂,一尊叶挺将军铜像巍然矗立。战前,新四军在驻地云岭陈家祠堂召开了誓师大会。站在石阶上,仿佛仍能听见战士们震天的呐喊。陈志宏介绍说,当时新四军的特务营与教导总队在左坑展开了十余次白刃战,夜以继日地阻击日伪军,使其无法发挥装备、兵力上的优势,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1940年10月8日,见势不妙的日伪军仓皇回逃,新四军抓住时机发动反攻。当地百姓得知后,拆下自家门板在江边搭起浮桥,将士们借助浮桥强渡青弋江,以破竹之势一路追击直至南陵一带,至11日战斗结束,累计缴获火炮60余门、机枪400余支。《新华日报》刊文写道:“此次敌进窥皖南行动,终被我彻底粉碎,人民欣喜若狂,欢呼之声,震撼山岳;沿途人民抬茶送饭,扛送伤兵,道为之塞。”战争年代,百姓让出房舍、搭起浮桥,不仅体现了军民同仇敌忾的抗争精神,也彰显了军民同心的鱼水情深。

站在叶挺桥畔,看流水载着晚霞奔向远方,忽然懂得:所谓不朽,便是那些曾为家国奋不顾身的身影,化作了山水间的精神坐标;所谓传承,便是我们踏过他们守护的土地,胸腔里跃动着与他们同样滚烫的心跳。那水声里交织着历史深沉的回响,在这片浸染着热血的山水间,永恒回荡。